今天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央媒头版被东莞刷屏了……

23.03.2016  01:37

中国 经济 进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成为主题词。

面对国际 金融 危机和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冲击,东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危中寻机、积极作为,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今天,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央媒 纷纷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专栏,报道东莞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透视东莞经济变革的深层脉动,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样本经验。

人民日报

东莞:“世界工厂”迈步升级版

广东东莞市南城区众利路84号,一年前手机巨头诺基亚从这里撤离;随后 投资 数亿的聚大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短短半年多进驻企业80多家,繁荣忙碌更胜以往……低端制造和新业态的“一出一进”之间,升级版的“世界工厂”初露端倪。

2015年,东莞经济总量一举突破千亿美元,增速高达8%。稳增长站稳脚跟的同时,调结构更强化了内功,转方式也初见实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7%、36%;传统制造业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

东莞曾以外向型经济和加工制造获得多年飞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国外市场低迷的“双重挤压”下,东莞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逐渐显露,当年857家外企关停外迁,经济增速2012年“断崖式”跌至6.1%,“倒闭潮”“撤资潮”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

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2013年开始,东莞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用一记记重拳回答质疑,稳定大局。

随着政策效力显现,东莞关停外迁外企逐年减少,增长回暖,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量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同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各项举措持续释放新“红利”,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70万户,比2012年增长31.8%,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146户,占全国1.22%。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从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生”有“死”实属正常。

记者走访东莞多个镇街发现,当地虽有一些企业撤离,但它们腾出的空间很快被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更新颖的产业模式占据,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 健康 的“新陈代谢”正在发生。

稳增长之策,即是转型升级长远之举。“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并重,突出向优势企业要竞争力,向科技创新要驱动力,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东莞市委市政府心齐志坚。

注重存量提升,东莞用“机器换人”提升传统制造的技术质量水平。目前,东莞已申报“机器换人”扶持项目1262个,改造完成后预计减少用工4万多人,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

力推动力切换,东莞每年安排20亿元“科技东莞”和10亿元“人才东莞”资金,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将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201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6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均居广东地级市第一。

(■人民日报记者 杜若原 贺林平/文)

光明日报

东莞:从“世界工厂”走向“制造名城”

■光明日报记者 周立文 陈雪/文

3月17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港一派繁忙景象,集装箱进进出出,交换着南来北往的货物。多少年来,虎门港静静守在珠江口,见证着东莞这座城市的变化。

变化始自改革开放。东莞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变为地级市,在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下,地方经济迅猛发展,一度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

变化去向何处?2015年,东莞市明确提出了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 2015年,东莞市生产总值为6275.06亿元,同比增长8%,一跃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

2015年,东莞市共接待了300多批次来自中央、省区市以及境内外组织和媒体的调研采访。聚焦之下,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东莞这个珠三角的地级市,如何以万分之三的陆地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第五大外贸城市?

(本文仅为摘录部分)

经济日报

求解东莞转型密码

■经济日报记者 郑杨 庞彩霞 赵淑兰/文     

一个项目,第一天拿到地,第二天就开始动工建设,这样的“东莞速度”是否令你称奇?一家外资企业来莞投资,不到3天办齐10个证照,这样的“东莞效率”是否让你点赞?一家外贸公司,因一项口岸通关新模式的推行,一年省下通关费用1300多万元,这样的“东莞服务”是否令你拍手叫好?

近日,记者来到制造名城广东东莞,听企业讲述与改革有关的故事。

与这些改革故事同时传递给我们的,还有东莞在外贸寒冬与制造业寒冬中飘红的一组数据: 2015年,东莞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元,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外贸依存度从2010年的193.4%下降为165.9% ,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取代“为人做嫁衣”的加工贸易……

“近年来,由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发展遇到‘成长中的烦恼’。”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坦言。

挑战重重,但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一个也没落下。如何求解东莞转型升级的“密码”?经过为期一周的采访,记者发现,“向重点改革要牵引力”便是答案。目前,国家和广东省在东莞的50多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300多项“东莞版”改革全面铺开,多项“东莞式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东莞已在多方面成为全国改革的“实验区”。

(本文仅为摘录部分)

21世纪

经济报道

东莞转型求索:世界工厂“再制造”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杜弘禹/文

3月中旬,回南天的雾气将东莞彻底浸透。

家具商人张锡林谈及转型时感慨良多,他濒临倒闭的工厂,依托电子商务得以起死回生。劲胜通信公司则大规模应用智能机器人,实现生产效率和成本双向优化。 OPPO最新一代智能手机正走向市场,这家生产MP3起步的企业,每次转型似乎都踏准了时代节奏。

这都是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一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作为“世界工厂”,30多年来,东莞将加工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做到极致。

不过,从2008年开始,随着国际市场变化、人口红利消失,东莞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转型升级已成必由之路。如何让传统制造业焕发生机,寻求技术红利替换和支撑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东莞调查采访时发现,智能机器人应用和“电商换市”正帮助东莞制造企业拓展新的市场,重构产品成本和质量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自主研发和品牌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产品升级让一批传统代工企业走向价值链中上游。

(本文仅为摘录部分)

新闻 加点料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

——探寻东莞经济动力转换的密码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一度被用来形容“世界工厂”东莞制造业曾经的盛况。但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东莞经济遭遇严峻挑战,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旧“东莞模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怀疑: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降、代工企业倒闭……类似的信息经常出现在海内外媒体上。

众声喧哗之中,南方日报记者深入东莞一线,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个与传说不同的东莞: 这是一座依旧充满活力与机会的城市,与之前不同的是,她正在实现动力转换,开始以创新、技术和智力驱动发展。 (本文仅为摘录部分)

■南方日报记者 郭文君 叶永茵 郑佳欣 龚名扬 靳延明/文

看完央媒大咖这些报道,

你是否觉得~

我大东莞的实力的确是杠杠滴

好啦,快把这个消息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