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时报《名校速递》专访省财经学校校长邓宁

17.05.2014  04:34
      亚太经济时报《名校速递》脊梁专版2014年4月第二期(总第二十七期)登载了对省财经学校校长邓宁的专访报道。现转载原文如下:

点、线与面:系统办学与社会属性的接轨思维

——专访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邓宁

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广东省供销社系统的黄埔军校”、“服务三农贡献突出”、“领跑全国供销社系统中职教育”……说起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都离不开这些关键词。前身为广东省供销学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百年前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潮州创办的同文学堂,自有职教历史以来,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始终是广东省供销合作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与推动者。随着供销系统的变革,学校适时适势,坚持“立足系统,面向社会”,以点、线与面的关系构筑起系统、学校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新型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为供销系统服务三农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输血造血。

邓宁,2007年就任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随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改革与实践。短短几年间,学校不仅在办学规模上实现了“再造一所财经学校”的飞跃发展,还在内涵建设、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几年间,“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供销合作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接踵而来,邓宁校长也先后被评为“省供销社直属单位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育管理先进个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全国供销社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立足系统服务三农,面向广东助力经济发展

名校速递》:“供销社”曾一度在城乡流通领域呼风唤雨,也曾一度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几年又在逆境中铿锵崛起重换生机。对于广东财经学校来说,“供销”是不可与之分割的一个名词,从学校的渊源、现状及发展而言,“供销”对于学校的意义是什么?

邓宁:事实上,可以说广东省财经学校一直与广东省供销社系统风雨同舟,广东省供销系统存在有多长时间,广东省财经学校办学就有多长时间。学校从1952年创办至今60多年来,为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及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5万多名建设人才,这些人当中不仅有供销系统的中流砥柱,还有大批政界精英、商界巨子。作为供销系统中一所重要的职业学校,广东省财经学校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荣誉等身,先后被评为“国内贸易部系统重点中专学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更被誉为广东“财经商贸人才的摇篮”和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黄埔军校”。

从广东财经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1997年起全面招收初中毕业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意味着学校的办学开始社会化、市场化。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审时度势地提出“立足供销行业,面向广东经济建设,服务生产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简单而言,即“立足系统,面向社会”。“立足系统”,供销行业是学校的老本行,培养适应供销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行业提供培训及充当行业智库,广东财经学校责无旁贷;“面向社会”,学校办学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我们的目的始终是面向社会大众,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系统、社会就是点、线、面的关系,面向未来,广东财经学校仍矢志不渝地坚持立足供销行业,点线结合。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供销合作社对于服务“三农”的作用尤为凸显,尤其是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以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发挥上。而作为广东省供销职教集团成员之一的财经学校,我们也在积极探索适应供销合作事业深化改革的办学模式。学校在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过程中,从品牌专业和课程建设入手,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开始和供销社系统内外的多所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与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供销商贸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供销社系统的大型企业深度合作,以“半工半读,免交学费,全包就业”的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为我省供销社系统的“农超对接”、“平价商店”建设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和储备干部,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安置就业一条龙”的办学路子。

专业建设结构优化,师资建设夯实基础

名校速递》:“立足系统,面向社会”,现代农业、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省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有哪些举措和亮点?

邓宁:首先,从专业建设上,学校围绕广东经济产业的集群特点,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骨干专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面向广东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会展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产业,开设财经、商贸、艺术、管理类等热门专业20多个,打造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商务英语三大品牌专业,建设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3个省级重点专业。学校还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等新兴涉农专业,凸显服务系统的“”字标签,同时还针对供销社系统的职工子弟、在岗人员、新入职员工等开设学历教育班,采取教学计划“按需制订”、教学方式“送教下社、送教下店”、教学方法“集中上课、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培养系统骨干与“三农”服务专门人才。

其次,我校围绕“新网工程”、服务“三农”的发展大局,把开展“新网工程”从业人员、“三农”服务人员、供销社系统干部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作为我校配合供销社系统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我校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技能培训鉴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供销社系统的各种业务培训以及各类为农免费培训工作,年均培训量达10000人次,为提升供销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连年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突出贡献单位”。

第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打造一支适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以“双经历”、“双师型”为核心、以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优秀职教师资团队。学校大力加强师资培训,派出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并到国外参加培训,还组织教师参与各种课题的校本培训。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每年组织教师到系统内外企业开展专业调研,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此外,我们还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行业或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鼓励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掌握专业实践知识和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送出去请进来”,学校还从系统内外企业中聘请了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工作,带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学校目前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教师占60.8%,“双师型”教师占62%。学校在近年内也大力加强了实训室的建设,目前学校建有ERP电子沙盘、财会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适应各专业开展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的实训室50多个,还建有20多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站。

最后,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捷报频传,屡创佳绩。近三年来,教师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技能大赛、科研成果评选获26项奖,学生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服装设计、计算机、物流、营销、电子商务、财会、英语等专业技能大赛获33项奖,广受好评。

授道”先“受道”,创新德育体系

名校速递》:您在很多场合提到,对于目前的职教而言,要思考两大变革,一是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不同,二是社会人文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针对第二点,您与财经学校的经验是什么?

邓宁:社会人文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养成教育,即在培养技能以外,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德育,就是重要的抓手。德育工作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后劲力量,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德育工作的要点首先是观念的更新,其实,教师才是先“受道”的人,唯有他们“受道”了才能向学生“授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与学习的榜样,因此他们要有积极的形象,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我在2007年上任后,就给全校教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着力做好几点:(1)正确的政治方向;(2)为人师表;(3)敬业精神;(4)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师德的重点,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尊重、爱护学生,主动关心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确立一个观念,即“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第二,注重两个特性,明确针对中职生年龄处在“心理断乳期”的特征,营造人文环境,给予他们更细心的呵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构建“三全”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即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和全程德育,从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构建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第四,采取四项措施,即制度管理与自我育德相结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团组织为主导建造良好校风、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财经学校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的啦啦队在“活力广东,激情亚运”广东中职学生啦啦操大赛中获三等奖和最佳活力奖,并且晋级亚运志愿助威团总决赛。去年,我校财金专业的蔡爽同学在第63届世界小姐中国广东区总决赛中荣获冠军,她就是从我们学生礼仪队和模特队走出来的优秀代表。

除此以外,学校本身是否优秀,不仅看办学成绩,也要看他的社会责任感。2008年,学校在省教育厅的部署下,成为了广东省三所招收汶川学生的省属中职学校之一,我在2009年的时候带领着我们的学生科长、管理专业科长和班主任,亲自到四川成都接收了90名汶川学生到我们学校。学校从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和各项活动上都精心安排,全方位关心这些学生,帮助他们从地震阴影中走出,融入学校生活,健康成长。如今,这些学生都已经学成,他们有的回到原籍工作、升学,有的也留在了广东。此外,学校在1995年到1999年还为西藏地区培养输送了两届共85名藏族中专毕业生,学校对于教育和社会的责任感是给学生上的一节无形的德育课,培养了他们自身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