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错位:水墨与油画的界限消失

25.11.2015  11:49

“当下,一些艺术家开始自觉的立足本土文化传统文脉,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比如,用油画甚至影像、装置创作的艺术家们,在回望传统,从传统中寻找资源进行转换,另外一方面,用传统题材创作的艺术家开始向西方开放,两个选择,两种不同的表现,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批评家皮道坚在谈到现在的艺术创作时这样说到。

确实,细心地观察时下的绘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油画的创作越来越像中国画,不管是画面中的书写性笔触还是具有传统意味的形式,另外一方面,作为正统中国画的水墨创作,绘画性变得越来越强,作品中出现日趋明显的观念性表达。

这两条分属不同文化系统的艺术类型却向着彼此发展,对于当下的绘画或者当代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者思潮将要产生?亦或者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油画的传统化倾向

游走于当下众多的展览和艺博会中,感觉有这样的一种趋势在逐渐的显现,那就是在油画的创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的气质,书写性的笔触,表现性的手法,具有文人气息的山水等等,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幻觉,这是一张“中国画”而不是油画,比如周春芽的“桃花”,岳敏君的“迷宫”,张小涛的“山水”,何森版的“宋画”,尹朝阳的“红石”等等。

周春芽《仿石涛画》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周春芽最新个展“始终是开始”中呈现的作品,这些新作中不乏“园林”、“松石”、“四王”、“四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其中一幅《仿石涛》更突出,主要由石涛作品《自写种松图小照》转换而来。作品中周春芽将《自写种松图小照》中坐着的石涛转换成了自己坐在那儿;将石涛种的松树转换成了当下的树;石涛周边的景物转换成了艺术家所见的何园片石山房的风景……周春芽通过对中国古画的转化和改变,将“此”物象转换成“彼”物象,从而让观众对事物被改造前后之间的关联性产生联想和独自判断。在周春芽看来,现代与古代“截然不同的只是表面,人性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艺术家何森2005年以来的创作,就比较有代表性,乍一看是古代“山水画”,细看的话却又有所不同,传统绘画尤其是宋画被他临摹、复制,一种是根据中国传统大师某一幅水墨画作品直接地用油画临摹到他的画面中,复制的过程基本上是消泯了油画语言的特征,尽量地仿真,包括题款、印章等。比如徐渭的《牡丹》《水墨花卉卷》等。创作中他对原作的本色稍作篡改,主观地凭添了他想象的色彩,有点儿时尚的意味,远远看去,除了尺幅的放大外,更像是广告喷绘的效果。另外一方面,他将经典的摹本分为两部分临摹,一部分是仿真,另一部分显露些油画的斑驳笔触,如马远的《十二水图之云生沧海》等,画面呈现出水墨与油画语言并置的质感差异,更像是他摹本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