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度汉字评选提提建议

10.12.2015  13:22
原标题:给年度汉字评选提提建议

12月8日下午,海峡彼岸的“2015代表字大选”票选结果公布,“”字从50个候选字中脱颖而出,获选为今年的年度代表字。在我的有限视野里,这应该是本年出炉的第一个年度汉字。这种评选首先提醒我们,岁末到了;其次发出预告,日本、韩国以及我们这里不同主办方评选的年度汉字又要“你方唱罢我登场”了。每个当选的年度汉字必然都有其当选的理由,宝岛那个“”,与其“大选”显然不无关系。

以一个汉字来对全年的事情提纲挈领或曰“以偏概全”,据说是日本人先搞起来的,这令人相当遗憾。因为性质相类似的这种做法,早就屡见于我们的前人,堪称我们的一项文化传统。

比如做人的准则,孔子推崇的是个“”字,司马光强调的则是个“”字。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司马光沿用了这种句式:“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诚乎。”又比如从前的皇帝或重臣死了,根据其生平往往要给予谥字,作为一种“盖棺论定”,因而谥字便美恶咸备。有的滴里嘟噜一大串,像为清朝奠定政权基础的努尔哈赤,谥字多达25个,创了历朝谥字字数之最,但相当多的人,谥字只是一个。颜真卿其实早就说过:“少不以为贬,多不以为褒,虽众美所归,可一言而尽矣。”一个就足够了,堆砌再多的虚词、形容词有什么用?且看隋朝那一“”一“”两个皇帝,《谥法》是这么约定俗成的,“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好内远礼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足以说明问题了吧?有意思的是,杨广把“”这个恶谥先送给了陈朝皇帝陈叔宝,断不会想到李渊同样拿来评价他。当然,现在有种声音要给隋炀帝平反,说他干这个有多伟大,干那个有多了不起,你新你的视角,却不可能改变前人的认知。

倘若今年评选与往年一样热闹,或者评选的部门、机构有增无减,我就想提两个建议。

一个建议是年度汉字要让人一目了然,不要附加大堆的解释。不记得某年哪里评出的那个“”字,就颇有些莫名其妙。当然了,“圈子”里的人会心一笑,他们连“火星文”都懂,自然不足为奇。问题是年度汉字不是评给小圈子里的人的。需要详加说明才能让别人明白,正如钱锺书先生批评的一种文风,叫做“字约而词不申”。简明倒是简明,但不知说的是什么。钱先生举《诗经》为例,以为“语每约省太甚,须似曲之衬字,始能达意”。如《小宛》之“壹醉日富”,需要郑玄解释那是“饮酒一醉,自谓日益富”的意思;《谷风》之“无草不死,无木不萎”,需要孔颖达解释那是“无能使草不有死者,无能使木不有萎者”的意思。所以钱先生对这部传世经典褒贬参半。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喜欢用四言韵语记事,然后“另以散语作注申意,多兹一语”,钱先生也认为真是“作茧自缚”。

再一个建议不知该提给谁人,但觉有必要一提。年度汉字评选正有方兴未艾之势,我们是不是搞个权威版本的,不要随便哪里拉个班子就评一个?或者,仍然可以拉个班子就评,但给“年度汉字”前来个修饰语、限定词,不要鱼目混珠,明明是自己的,要让人当成全国的。总之,继续各行其是的话,五花八门的年度汉字评选,真的就可用“乱哄哄”以蔽之了。在我的记忆中,只有2007年的那个“”字还印象深刻,其余的早就还给了评选者。

重要的还在于,这种评选太多的话,不仅令公众眼花缭乱,而且究不知年度汉字为何了。评选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