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流域综合规划公布 明年中心城区河涌除黑臭
暴雨后的猎德涌水面上有不少漂浮物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摄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园报道:未来十几年,广州的河涌治理、供水规划、水资源保护,有着哪些计划和目标?昨日,《广州市流域综合规划(2010-2030)规划文本》(以下简称《规划》)在广州市水务局官方网站上公布,征集公众意见。其中提到,到明年,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全面消除黑臭现象,一类河涌水质要达到IV类,透明度达到0.5m。
河涌整治已完成215条
根据《规划》,广州目前河涌整治已完成215条,总长817.7km,剩下1157条河涌,总长约2597km。今后河涌综合整治的核心是水安全和水质改善。
对于河涌整治的目标,规划详细给出了时间表。其中,近期目标,即到2015年,中心城区主要河涌要全面消除黑臭现象,一类河涌(处于城市建成区和未来规划区的河涌,是组成城市水网的骨架)水质达到IV类,透明度达到0.5m;二类河涌(是建成区排水汇集的渠道,水网中的次级河涌)优于V类,三类河涌(位于城中村、农作区等,主要功能是排涝,灌溉及绿化功能)达到V类,透明度达到0.2m。而中心城区以外的其它各区河涌,主要水质也要达到IV类。
不仅如此,在中期目标(2020年)和远期目标(2030年)中,这些河涌的水质和透明度,还会更上台阶。到2030年,广州初步实现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流域内水功能主要控制指标达标率达到95%以上,河流生态系统呈良性发展,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监测网络,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
今后,广州将继续推行截污治污和雨污分流工程。
珠江防洪标准200年一遇
去年,一篇“广州洪灾风险全球最高”的文章曾广外流传,虽然水务部门表态批驳了这篇文章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管道和设施防洪排涝能力不足,也给广州带来了许多损失和不便。
据介绍,根据广州市各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特点,广州排涝工程系统主要由市政雨水管道、河流、排涝水闸、泵站、水库、调蓄区等组成。目前城区按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农田及生态保护区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的标准来确定排涝工程的规模。
对于提高城市的防洪(潮)能力,《规划》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其中,到2015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全面达到20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堤围达到50~100年一遇;珠江广州河段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其中,广州市都会区、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的老城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远期还将结合管网改造、深隧(中心城区)、调蓄、管理等综合措施,满足应对50年一遇暴雨的要求。
节水为未来控制方向
记者发现,无论是前段时间水务部门发布的《水务白皮书》,还是此次的《规划》,都把节水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近几年广州的用水形势不容乐观。每到夏天高峰期,广州用水量频频逼近历史用水最高纪录。
《水务白皮书》中提到,到2016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落实,对比2011年,全市用水总量从73.02亿立方米下降到71.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从59.35立方米下降到47立方米以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43.6%提高到70%,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2%。而《规划》也表示,到2020年,广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25%左右,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