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试验田”催生绿色发展新动能
7月,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下称“绿金改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满一年。迎来周岁生日的绿金改试验区在广州花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器”的发展定位,按照“枢纽在花都、节点在各处、广州一张网、扩展到全省、服务大周边”的发展思路,花都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与开发金融产品、强化金融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稳步推进,起好头、开好局,在绿金改试验区建设“规定动作”内,花都区依照发展规划循序渐进,拿出了政策+落地的双重利好;同时注重下好改革创新的“先手棋”,有的放矢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花都经验”。
机制体制创新,助力绿色项目规范化发展
设立绿金改试验区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要在体制机制上探索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试验田”播种的苗子能否落地生根,关键看机制。花都区党委政府自去年开始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将重点放在创新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上,制定出台了“1+4”政策。从2017年起连续五年,花都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这无疑给相关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值得指出的是,这份政策中的细化方案对绿色企业的精准服务相当于“把脉开方”。
“在制度设计之初,我们做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发现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苦于融资成本过高,在绿色保险方面并没有得到推广。”花都区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鼓励企业投保绿色险,在“1+4”配套政策里单独列出一条,对参加绿色保险的企业按其保费的30%给予补贴,每年最高补助达10万元。
由点到面的政策扶持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其中,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按融资额的1%给予补贴,最高者每年可获100万元补助。正向激励依靠区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而绿色金融指向的绿色发展内生力靠什么激发?一番实践探索表明,只有规范化的体系才能助力企业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
绿色发展规范化离不开制度设计。今年4月,由花都区委托第三方机构——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定方法在北京正式发布,该认定标准立足现有产业特点,按照企业基本条件评价、生产与管理评价、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方面,将绿色项目划分为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等9个一级分类和40个二级分类。花都区筛选出首批90个绿色项目,涉及节能、污染防治、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等6个大类,让绿色产业项目发展有章可循。
绿色金融专业机构促产融高效对接
在花都绿金改试验区,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机构“绿色分行”应运而生,给花都绿金改试验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增添了一份“底气”。
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的花都支行获批升格为绿色分行;此外,广州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机构已开设绿色金融事业部。花都区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升格后的绿色分行对当地经济贡献将更大。”
其中,建设银行首开先河,设立了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今年6月,国内上市企业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在花都绿金改试验区签发。不仅为某国有企业下属单位发放首笔跨域绿色PPP项目,并投放首期2亿元资金,此举还标志着绿金改试验区的重要试点工作之一,碳排放权质押在广东得到了成功应用。此外,建行绿色分行申办的迄今花都区内最大一笔绿色信贷项目有30亿元的贷款需求,也在绿色金融创新框架下得以实施。
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花都区还依托“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平台,提供绿色金融扶持政策、企业融资需求、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企业和项目相关统计数据等功能,并整合工商、税务、环保等政务信息,为银行机构提供绿色项目政务信用信息查询、线上融资对接等服务。同时,定期召开绿色金融项目产融对接会,使产融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绿色金融街集聚效应初显
时隔一年,通往花都主城区的迎宾大道中,与商业大道交汇处的“绿色金融街隧道”上方坐落着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绿色金融创新中心、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三所机构,配套齐全的崭新写字楼内,进驻“绿色金融一条街”的金融机构与日俱增。
截至5月底,花都共吸引了广东绿色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业信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167家绿色机构携72亿元注册资本进驻绿色金融街。
“我们力争到2018年底进驻机构达到200家,注册资本金超100亿元。”广州绿色金融街管理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去年来重点打造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中心,除常规服务项目,该服务平台还整合了政务服务分中心,工商、税务、人社、科工信等职能部门轮流进驻,做到“一站式服务”。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碳所”)便是率先落户绿色金融街的企业之一。回想一年前入驻花都的跃跃欲试,“年轻的员工不少在花都买了房安了家。”广碳所总裁孟萌说,一年来,广碳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8000万吨,总成交额达17.2亿元。并借助6月份“绿色环保板”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设立的契机,成立广州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专门寻找、对接绿色项目。
“绿色环保板”的出现解决了企业绿色项目与资本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批挂牌的50家企业注册资本金规模约6.3亿元,其中1/3是设在绿色金融街的花都区企业,另外,今年还将发展30家左右的企业新增挂牌。绿色项目集聚效应初显。
改革创新“先锋”的碳金融探索
碳金融试点工作是花都绿金改试验区建设的一支先锋。今年4月在广州召开的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上关于绿色金融的主题讨论,花都绿金改试验区在碳金融方面的先行探索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以“环境权益抵质押”为例,源于广碳所开展的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其原理是企业购买了碳排放权,可将这部分拿到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抵质押融资。这一创新举措已有两家企业受益,共获得260万元融资。
“在环保、生态领域,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绿色金融最大的贡献来自我们相对精确的能力和标准体系。”广碳所总裁孟萌介绍道,作为五个试验区中唯一一家设在当地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碳所不仅为广州地区提供碳金融服务,还辐射到广东乃至华南。目前覆盖的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电力、水化、航空、造纸六大领域,碳金融项目正以控排目标促进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
由广碳所编制的“中国碳市场100指数”,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绿色发展与股价的正相关性,有助于碳交易市场与相关管控企业股票市场的跨市场联动,填补了国际同类指数空白。
“我们把碳市场覆盖的行业纳入指数体系,对推动绿色评级、规范绿色产业标准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激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为他们吸引更多绿色投资。”孟萌表示。
防范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发展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绿色金融,其落点在于助推区域实体经济绿色发展。花都区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龙头,构建以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空港经济、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促进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协同发展。
在花都南部,以国光电子“2025park”和中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价值创新园区正在崛起。通过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金融手段将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联姻,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入园发展。
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未来的想象空间在花都西部,一座约10平方公里的绿色产业园区蓝图已绘。引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手段,将园区打造成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与此同时,花都区加快了“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该区提出力争在2018年底前全面实现区内公交电动化,浦银金融租赁公司为花都公共汽车公司提供7600万元融资服务,采购了100辆纯电动公共汽车,助力绿色交通网络建设。今年将继续购置373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融资额约3.71亿元。
要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只靠行政手段,绿色金融以其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导向形成的支持模式为社会所期待。这既是各界共识,也给绿金改试验区建设提出新考题。花都区以“金融控源”管住“假绿”项目,统筹涉污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退出污染行业或企业,以此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下一步,花都区将在前期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提高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对绿色项目环境效益与成本的定量分析能力,合理控制绿色项目的融资杠杆率。并探索运用监管科技等手段,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助力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监管水平,确保绿金改试验区改革创新工作行稳致远。
记者刘丹颖 通讯员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