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既是战略,也是红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后,全会公报也旋即公布。洋洋洒洒五千余字,全面阐述了“十三五”规划对于中国改革的把握纵深。诸多领域的科学谋划,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解读。这不仅有让观察者门清之感,更有以飨读者之用。
在公报的“腹地”位置,有一段话语——“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只有寥寥数句,但承前启后的意义明显。在它们的段落之前,是全会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着重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大手笔。而在它们之后,则紧跟着全会对“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的蓝海畅想。
中国改革政策的制定出台,每一个字句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并通过高层调研和基层反馈等严格流程来形成草案。由此可见,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并非是应景式的拥抱互联网,而是像围棋布阵,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而它,也将是“十三五”规划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步“大棋”。
按照中国古人追溯既往的智慧来看,会发现,网络强国战略之所以能在“十三五”规划中闪亮登场,并成为国家战略,是和“十二五”中国互联网发展亮点不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为“十三五”占据了“金角银边”的战略之势,也凝聚了不少改革红利。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已初步建成快速便捷的网络环境。网络覆盖更广、网络速度更快、国际通信更强,宽带用户规模更是居全球首位。这种新型资源的集束聚集,给中国未来的网络发展战略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土壤和空间。
也就是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移动网络应用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这也是我们周围“低头族”日益增多的语境。当然,娱乐者只看到休闲,而战略者则看到机遇。从时间来看,我们在网络运用上是落后西方数十年。但在移动网络的普及上,是几乎同时起步。这也是我们用“跨越式”来做移动网络应用比喻的原因。这种距离差的倏然拉近,也为“十三五”规划里的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缩短了宝贵的时间差。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网络空间日渐清朗,正能量信息占据网上主流。这不仅起到风清气正的作用,更带动网络文化全面繁荣。这为“十三五”的网络强国战略构建了很好的环境基础和软件支持。在顶层设计者来看,通过这几年的整治,网络已具备了承载更高发展要求的“软实力”。级别更高的“国家任务”下达到网络,自然顺理成章。
“十二五”期间,互联网对资源也起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五年间,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规模迅速扩大。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上市公司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华为、蚂蚁金服、小米等非上市公司也可进入全球前20强。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经济的传统运行方式,也重塑了产业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国依托互联网和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化。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国会演讲时,就提出了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此外,中国还首次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网上丝绸之路论坛”。这些中国互联网主场优势的被打造,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更为中国的改革造势蓄力。
无需赘言,世人都能清楚,一旦脱离了互联网的编织,某个人很可能就成为漂洋在外的“鲁滨逊”。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我们感受到了“互联网+”的燎原之势,更体会到互联网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之功。“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印象因为互联网而更加深入人心,“两微一端”也成为政务公开的新模式。加之在“十二五”期间,网络立法进程明显提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更可摘果。如今,我们站在硕果累累的“肩上”,则更有理由发出“网络强国”的战略呐喊,也更有信心去畅想“十三五”规划中的网络红利!
(原标题: “网络强国”既是战略,也是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