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敲诈有偿删帖半月接线索超2000条

09.02.2015  10:35

      “你的负面信息,我的赚钱机会”,这用来形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最合适不过。1月21日,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四部门联合启动“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记者2月5日了解到,工作开展半个月以来,共接到举报超过2000件,其中向执法部门转交有效举报线索502条。

   合力重点整治网站、媒体从业人员、新闻报道

  据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些非法网站、网络服务公司、信息服务公司以及网媒人群等结成利益联盟,利用网络便利条件和违法的低成本,从事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的勾当。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中央国家机关或社会行业组织名义,私自开设以“中国”“国家”等为名头的虚假网站,或私自开办“民间”反腐维权网站,打着“舆论监督”等旗号,对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和个人进行敲诈勒索。

   整治迫在眉睫,具体如何进行?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专门召开“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协调会。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明确,整治重点在网信部门、各级各类网站以及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交网络账号。记者采访了解到,整治关键在于网站、媒体从业人员和新闻报道,离不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信主管部门将负责对经认定存在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站,依法采取责令整改、停止网站接入和域名解析服务、注销备案或许可等处罚措施,直至将其纳入黑名单管理。

  “备案管理是源头预防网络敲诈和有偿新闻的重要手段。我部将加强对互联网接入服务企业的监管,要求其严格执行‘先备案后接入’,对明知存在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站仍为其提供接入的,依法予以严惩。”该负责人说,工信部已经连续多年开展加强网站备案管理专项行动,目前,全国已备案网站约364.7万,网站备案率达到99.98%,备案主体信息准确率达82.5%。

  工信部规定主办单位性质为非国家级单位的网站,不得以“中国”等字头命名,并要求相关单位不得受理此类网站的备案,不得为此类网站提供接入服务。

  针对媒体从业人员和新闻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积极部署中。“根据部署要求,我们将对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单位所属网站、公众账号,或者自办网站、自媒体账号等实施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行为进行调查处理,一经发现,务求堵源截流,端窝挖点,依法从重从快查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将结合专项整治,开展两项重点工作:继续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新闻报刊单位、报刊记者站、报刊网站及其所办频道、新闻采编人员等违法违规活动;5至11月,全国“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秋风2015”专项行动,深化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和假记者。

   各地网信部门同时严查“内鬼”,欢迎举报

  之前媒体报道,运用公权力进行有偿删帖的“内鬼”并不罕见。对此,鲁炜明确指出,坚决清理门户、严查“内鬼”,切实防止“灯下黑”。

  根据部署,四部门专门针对各级网信部门和网信队伍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各地网信部门已经全面行动。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表示,欢迎社会各界继续积极举报,举报中心将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及时将举报线索转送执法部门立案查处,并对有功举报人员予以奖励。(本报记者 张 洋)

   链 接

  一个典型样本

   口碑公司:删帖靠中介,大客户能包月

  1月16日,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因向客户提供有偿删帖服务,涉嫌非法经营,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受审。

  口碑公司的有偿删帖服务,“首先由客户部网上搜集企业的负面信息,告诉企业。”据口碑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介绍,如果企业要求提供删帖服务,客户部就会通知公关部或者运营中心。

  “最近网络管理越来越严,为了规避风险,公司规定删帖要找中介。”口碑公司公关部总监杨某某说。

  据了解,口碑公司公关部员工入职时会得到一个QQ号,里面有各类网站资源的联络表,一旦有删帖需求,员工在QQ群里喊一声,就会有中介出来接活。

  郅某就是中介之一。据介绍,他在接到删帖业务后,会与网站工作人员接触,进而给口碑公司反馈价格。谈妥价格后,他会通知网站工作人员删帖。等到负面信息删除,口碑公司会按照约定向他支付酬劳,“作为中介,最大的价值就是人脉资源,说白了就是认识多少网站工作人员。

  赵某是郅某手里的人脉资源之一。作为某网站的技术工程师以自己的权限赚外快,“一条两百,一个月删几十条,就可以超过自己的工资了。

  警方调查发现,口碑公司根据所删帖的网站知名度、帖文所处位置等因素确定价格,通常是在几百到两三千元之间,“谈价格只是针对于小客户或者散户,大客户一般是付月费或者年费,定期定额缴纳网络舆情服务费。”(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