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拿什么拯救传统书写阅读?

22.09.2014  11:20

  [茶座]

   林德培

  “冰书挑战”传递中屡遭折戟、重庆大学生400字应聘简历出现24个错别字……近日媒体的一些报道,折射出这样一种社会现状:随着电子书写和互联网阅读的逐渐普及,书写、阅读缺位的社会现象逐渐凸显。

  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早已成为普遍现象,研究机构在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中,94.1%的人表示曾出现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在当下遭遇如此“冷遇”。

  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纸质阅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国民年均阅读4.39本纸质书和2.35本电子书。在出版总量猛增的同时,国民阅读率却徘徊不前,约有50%的国人承认“读书很少”。

  在“提笔忘字”和“阅读率不高”背后,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拼音发短信、电脑打字、上网刷微博、玩微信,已是现代人读书写字现状的真实写照。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码字撰文、获取信息和查找资料,提笔写字和传统阅读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

  虽然有传播快、更新快的优势,但是网络仍然无法取代文化积淀厚重的汉字书写和传统书籍。如何提高汉字书写教育,改变国人阅读率不高的尴尬现象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但仅靠呼吁和法令是不够的,应多举办像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将汉字听写与竞赛相结合的活动,寓教于乐,用创新的方式使汉字书写回归传统价值。

  而培养全民阅读习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矫正学生功利读书观。在社会层面,要激活图书市场竞争、降低图书价格让利于民。除了政府主管的图书馆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也应对外开放,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同时,完善书籍种类,更新图书资源,减免借阅费用,简化借阅手续,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