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网访谈】广东:“六步走”推动改革促发展

11.12.2014  13:59
编者按 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与广东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目标相适应,中国气象局选择广东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为全国气象部门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探索新路。 如何创新气象行政管理方式,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夯实履行气象行政管理基础,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广东省气象局在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中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为此,中国气象报社记者专访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
主题:
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
时间:
2014年11月7日
嘉宾:
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
记者:
中国气象报社记者杨晋辉、唐淼
   记者:据了解,到2018年,广东省气象局要完成五大类45项具体改革任务,形成与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气象管理体制。这些任务很具体也很务实,其根本要求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邹建军: 今年5月21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三个方面的改革重点任务,广东省气象局作为全国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唯一试点省,要在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率先做出探索,这在气象部门三大块改革任务中既是综合性的,也是其他改革的重点保障。其实质要求就是,广东省要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公共财产保障机制,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和气象行政管理履职能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重要保障,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供有力的气象支撑。

邹建军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

   建立一体化发布平台 让预警信息跑赢气象灾害

   记者:广东气象灾害多发、频发,而预报预警又快又准,灾害治理主动有序,有何新举措运用到灾害治理方面?

  邹建军: 预警发布,首先应做到统一发布、权威声音。健全台风、暴雨、森林火灾等灾害应急预案对接机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各相关部门应急处置预案的无缝对接。第二,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要提高效率。要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制,省市县建成一体化发布平台、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和多手段的传播渠道。提高解决这一问题后,传不传的畅也亟待解决,如短信失灵等,目前,广东秒级发布信息可达5000条。第三,信息收得到、看得懂、用得好也需考虑,我们提出靶向预警,不过度预警,向需要提供预警信息的人群传播。

  我们还量身定做套餐,去年台风“天兔”肆虐汕尾,老百姓收到信息后存在不会用的问题:怎么贴窗?如何固门?沙包怎样堆?因此,教导市民如何使用短信内容也就是“用的好”才是最后的关键。

   六步走”确保改革落实到位 发挥“领唱”作用让合唱团创造和谐旋律

   记者:请介绍一下扎实有序推进全省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具体做法。

  邹建军: 在国家治理体系里,灾害治理是底线。如果单从公共服务方面,我们认为防灾、减灾、救灾加起来相当于灾害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马斯洛夫曾提出需求层次论,即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而灾害治理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低层次基本需求。气象要做的就是百姓身边的事,我们应做到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便利品,让大家更便利地享受到气象部门、气象行业、包括社会组织提供的有助于他们生产生活的产品;另一个是提供必需品,当灾害到来时,我们在服务体制改革里首先要把防灾减灾服务的必需品做实,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广东省气象部门在深化改革中重点做六件事,也就是我们说的“六步走”。

  第一,突出灾害治理。过去我们只考虑天气预报,现在将其延伸,防灾、减灾、救灾对应气象灾害预报预防、应急预警、预案对接。要想防灾就要提前做好相关预报。今年台风两次在粤西地区登陆都实现了零伤亡,这就是预报早、预警快的结果。救灾方面做好预案,公众在自救时按照可操作性的预案指引,大大加强了自救能力。

  今年广东开始建立预案库,启动预案机制,提出科学建议,有效解决各级应急预案衔接不够的问题。此外,做到预报与预警对接,预警信息要求报得早、审得快、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用得好。为了把这件事做实,必须要有专责机构承担,广东已建成70多个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我们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分成三个模式:第一种模式(一模)将预防、预警、预案工作一体化,目前广东已有十几个机构达成目标;第二种模式(二模)突出预防和预警工作;第三种模式(三模)重点突出预防工作,这些都突出围绕灾害治理体系的建设。

  第二,融入公共安全。我们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将极端天气防御预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重大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内容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有没有预警机构以及预警信息是否传得畅、收得到作为责任检查和自考的一部分,考核不通过的由省政府问责。建立健全雷电灾害预防控制体系。我们的触角会紧紧抓住突出灾害治理,融入公共安全,为群众做实事,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

  第三,做到“四委两部要有位”。即应急委、安委、减灾委、规划委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三防指挥部都要融入到灾害治理和公共安全中去,履行各自职责。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运用数据格点在线体现现代化水平,希望用在线理念解决公共服务软管理,在线管理做到监测在线、产品在线、服务在线、管理在线、保障在线,这些简称在线工程;二是成立公共服务处,决定服务状况的排序,让公众来评价,自己决定优先顺序,不用行政干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领唱的作用。“四委两部要有位”都处在一个公平开放的业境,使公共服务合唱团的每个声部发声,唱出和谐的旋律。

  第四,共享开放多元。要想共享、必先开放。一是将共同的需要引进来,实现应急、三防、国土、水利、林业、海洋、海事六个部门资源共享。二是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应着眼于社会,着眼于百姓的认知认同和政府部门的认知认同,不能自娱自乐。

  第五,实施清单管理。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清单管理制度,编制并向社会公布气象权责清单,实行负面清单、准许清单和监管清单管理。我们选择了5个试点县探索开展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基层服务末梢环节。除此,按照标准成立了内设机构——公共安全、监察处、公共服务监督处,要将灾害治理融入公共安全。

  第六,预算收支规范。做到合理划分气象事权,落实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支出责任,希望建立更加稳定持续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制度。按照李克强总理讲的“一个笼子、一个盘子、一个口子”,也就是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为国有资金装上“安全锁”、“防盗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气象的优势,加强综合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目前我们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按照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要求,已如期完成了五件事:省局内设机构调整、省局直属单位调整、省直管县探索、防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我们还要多下功夫,努力通过深化气象管理体制的改革,争取为全国气象部门创造一些成熟的,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

   改革之路举步维艰 班子成员迎难而上

   记者:改革道路布满坎坷,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班子成员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邹建军: 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如逆水行舟,深知只有将其推行下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以问题倒逼加快了改革步伐,三种模式就是实践硬逼出来的。在推进改革的问题上,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富有活力,既务虚又务实,每隔一段时间要组织召开务虚会,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从2012年开始,党组务虚会已召开了9次,每次都要解决1-2个关键问题,先确定方向,再统一思想,要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大家一起为改革想招,我们提倡忠诚的反对者,要求干部职工敢于说“”,以寻找最佳的方案。改革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没有两年前的基础现在的改革谈何容易?目前良好的大环境给了我们一股强劲的东风。

   领导干部不做“歪嘴和尚” 决策层要把改革要求吃深吃透

   记者:在工作中上下级如何沟通,上级如何带动下级?

  邹建军: 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的要求,基层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在省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主体也在省局,深化改革的主体仍然在省局。我们省局党组牢记责任和使命,把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结合起来,任何一个县市局的综合改革省局都要亲自指导、抓落实,这也表明省局要充分发挥领唱和督导的作用。

  除此,认识是要循序渐进才能提高的,要由实践到感性然后到理性。这就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要做“歪嘴和尚”,首先在领导层面要把改革的精神,包括目标、要求、方式、方法吃透,准确把握改革路线图,这一点上统一认识非常重要,要在实践中找准问题关键所在,通过实践去检验,不要用错觉误判。

  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广东省气象部门深化改革的工作:问题倒逼、结果导向、抓铁有痕、成效可见。改革永无止境,我们会借助这股强劲的东风乘风破浪,以改革促发展,扎实推进广东气象现代化,努力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供优质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