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狂欢节成“售假盛宴”?

23.12.2014  16:05

  

每经网购狂欢后,一系列问题便随之而来,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便是“售假”。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在官网上公布了“双十一”当天对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亚马逊、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唯品会及旗下乐蜂网等主要B2C类电商平台的抽检结果,涉及鞋、箱包、配饰、礼品、化妆品、数码配件等六个品类,假货检出率为10.6%。假货泛滥无疑将透支消费者的网购热情,并在恶化整个电商市场环境。因此,如何减少甚至杜绝网络售假情况,不仅关系到消费者d 权益,也关系中国电商行业未来的发展。

电商假货现象难除

在“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被抽检出假货。消息一出,天猫和1号店等涉事电商均回应称,已经立即对查实的商家采取清退处理,对假冒产品作出下架处理,对买到假货的消费者则承诺三至四倍的赔付。虽然如此,假货泛滥还是将会大大降低消费者对电商商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欲,使电商行业美誉度大打折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达3.32亿,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9.8%。我国网民使用网购的比例首破50%。随着网购市场的活跃,假货频现电商渠道。去年一年,淘宝网共处理侵权商品1400万件,淘宝与6000多个品牌商、权利人联手,直接从网页上删除的侵权商品就达571万件。不少网友吐槽,在聚美、唯品会、天猫上都有过买假货经历,抱怨这些以“绝对正品”标榜的企业做大做强后便产生店大欺客心态。

今年“双十一”抽查10.6%的假货比例,虽明显低于此前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结果。但网络售假的现象仍难以根除。“双十一”之前,工商总局对国内主要10家电商进行了约谈。业内人士认为,工商总局的抽查监管和行政约谈对规范网上销售、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作用。不过,还需在各方面加大打击电商假货力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