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罕见病 |“罕见”的人生,他们看见了“生命的光”……

28.02.2023  17:40

肚大如鼓的熊猫宝宝、牵线木偶人、渐冻人、瓷娃娃、蝴蝶宝宝、星星的孩子……看似可爱的名字背后,却是需要承担极大身心痛苦的罕见群体和背后家庭的巨大伤痛。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你生命的色彩”。

罕见病是指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截至2022年2月,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约占人类总疾病的10%。中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

长期以来,罕见病群体面临着诊断难、治疗难、药物研发难、社会关注度低等问题,使得很多患者在生活交际中“被边缘化”、在治疗中“被耽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罕见病患者亟待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国际罕见病日”,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患者、家属、医生……听他们讲述“罕见病群体被看见”的故事。

(图文无关)

故事一: 罕见!3岁宝宝莫名水肿,这种病发作起来很凶险

3岁的童童(化名)自出生以来就时不时毫无征兆地双脚水肿、双眼睑水肿,偶尔还伴有呕吐等症状。妈妈带着她跑了多家医院都找不出病因,到底该怎么办?

前不久,妈妈带着童童辗转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称“广医二院”)过敏反应科求医。医生为宝宝做C1-INH浓度和功能测定,终于揪出了病因——是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病因明确后,医生为宝宝采取对症治疗,目前症状得到了控制。看着宝宝情况有所好转,她心头一直悬着的大石渐渐放下了。

这是一种罕见病,身体多个部位毫无征兆地发生急性水肿,严重发作时,比如喉头水肿不及时干预,几个小时内便可致患者窒息。”赖荷介绍说,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全球的患病率约为1/50000,我国有近3万的潜在患者,但确诊者至今不足500人。这类患者体内缺乏C1酯酶抑制物(C1INH)或其功能存在缺陷,而这种潜在的缺陷好比一个不定时的开关,什么时候打开是个未知数。所以,大多数HAE患者发作无法准确预测,有75%患者在10-30岁期间首次发作,主要症状是在四肢、颜面、生殖器、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等身体多个部位毫无征兆地发生急性水肿,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情绪健康。

尤为凶险的是急性喉部水肿。”赖荷说。我国有据统计指出近59%的HAE患者发生过喉部水肿。当喉部水肿急性发作时进展很迅速,如果抢救不及时,平均4.6小时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这也是令患者焦虑和恐惧的重要原因。

故事二: 舞蹈是我的梦想,但疾病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12年前的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罕见’的人。”与罕见病“斗争”十余年的患者小钟,如今已能够平静地诉说自己的故事。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视力减退、大小便障碍等。小钟美好又灿烂的青春年华,就与这种疾病为伴。

时间回到2011年,当时15岁的小钟在中考的前一个星期,突然右手麻木没力,连笔都抓不起。刚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备考太疲劳了,没多在意,但两天过去,症状未见好转,写字也愈发困难。父母立即带着小钟前往当地医院就医,医生告诉小钟一家人“可能是写字太多,过度疲劳,手部神经受压,导致手麻木没力。”大考在即,小钟便继续回校复习。

然而,持续“找上门来”的不适,击破了就医后安心的“假象”。考场上,小钟因写字速度慢,考试结束时,还没写完试卷。当监考老师把试卷收起那一刻,她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她意识到了中考的结局。

初中毕业后,小钟以舞蹈艺术生的身份继续学习。然而,这个从小到大的梦想,也因疾病的困扰而被迫止步。“我一直都很不舒服,但是又找不出病因。”小钟回忆,她的小腿开始麻木,活动也变得不灵活。

2012年1月9日这天让她铭记终生。“因为腿脚无力,我上楼梯时踩空扭到脚,就是在这天,我听到了一个噩耗。”小钟说,班主任带着她去医院就诊,经系统检查,才发现原来肢体麻木、无力不是因为写字写太多,而是患上了“多发性硬化”。

我走路无法走直线,但我不愿意拄拐杖,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觉得我是另类。”小钟在确诊后腿脚不便,出现眼睛重影、手脚麻木僵硬、知觉异常、背部麻木、尿频、尿急、失禁、便秘、手拿东西不停颤抖、无法跑步、共济失调。有时连哭和笑都失去了控制,一笑眼泪就不停地流出,甚至有抑郁、容易犯困、记忆力减弱、多疑等各种症状。“患病至今已经4068天了,但我一直没法忘记曾经那段痛苦的日子,我担心被朋友和家人嫌弃,曾经想过结束这一切。

当时,小钟不得不反复住院,因为那时国内还没有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特效药物,在住院期间她只能不停地服用激素,致使脸部变得浮肿,满脸痘痘。开朗活泼的小钟逐渐变得悲观消极、叛逆,经常跟父母发脾气。

故事三: 无法平躺睡觉,“淀粉人”诊断率不足1%

一位60多岁的男士,被脚肿、心衰反复折磨了5年多,辗转在各大医院看病,却一直无法明确病因,只能以四联药物对症改善心衰症状以维持。直到最近,他被确诊为罕见病——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了解这一病情后,他感叹“难怪,这病的诊断率太低了,都不到1%!

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患者被俗称为“淀粉人”,却与吃了多少淀粉毫不相关,当他们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脚肿、无法平躺睡觉等时去看病,标准的心衰治疗却不能奏效。

甲状腺素转运球蛋白是一种人体细胞组织,负责携带运送维生素A和甲状腺素到身体各部位,当这种淀粉样的球蛋白不再被代谢,而是错误折叠并聚集成淀粉样原纤维,发生异常沉积,造成多组织与器官受损甚至衰竭。

心脏是淀粉样变危害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外症状还包括:多发性神经病、腕管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和胃肠道特征,偶伴玻璃体混浊和肾功能不全。

2018年,由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公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ATTR-CM作为特发性心肌病的一种被列入121种疾病目录。2019年10月,才报道了我国境内首个ATTR-CM病例。

广东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特发性心肌病诊疗协作组专家们指出,“淀粉人”诊断率低,确诊后不进行积极干预,平均存活仅2-5年,需要在早诊断、早治疗上下功夫,尤其要提升临床医生的疾病认知,对罕见病“大海捞针”却警惕不松懈。

罕见”的人生,他们渴望“被看见

罕见病领域有一个常被提起的难题,“罕见病医生比罕见病还罕见”。以罕见病戈谢病为例,医院里并没有专门看戈谢病的专家,通常是血液科的医生因为接触到了戈谢病患者以及个人情怀,而开始研究戈谢病。

相对于上千量级患者的罕见病,戈谢病这类确诊人数仅百人量级的疾病被称为“超罕见病”。“超罕见病”遇到的困难不只是医生罕见,更在于包括药物研发生产、疾病筛查诊疗以及长期的治疗保障在内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

曾有这么一个比喻,如果把患者人数看做分母,研发、市场培育、诊疗体系搭建、患者公益援助等方面的总和看做分子,那可以说,超罕见病领域拥有着“最小的分母”,同时承担着“最大的分子”。

以戈谢病特效药注射用伊米苷酶为例,其使用剂量是以体重为计量单位,治疗费用随体重的增加而增长。以小乐乐20公斤的体重来计,每月足量需注射5-6支,年用药费用就超过了数十万。体重更大的患者则费用更高。而这对一般家庭来说,是承担不起的治疗负担。

同时,罕见病患者的确诊之路通常也非常曲折。

拿硬皮病来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刘杰教授介绍,大多数患者就医过程都走了很多弯路,“罕见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误诊和漏诊。有些患者很幸运地一个月就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但在一些基层医院,有的患者辗转十几年才确诊。等送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肺纤维化了。”很多硬皮病患者找不到就诊方向,刚开始时会去皮肤科或者内科就诊,辗转多个诊室,导致延误诊断。

我的求医之路太难了!从最开始双手肿胀、手指不灵活到确诊,我花了8年多时间。在我们的病友群,还有病友经过了11年才确诊的。我们希望社会以及更多医生能关注我们,看到我们,让我们能更早地得到确诊、得到治疗。”35岁的硬皮病患者林先生(化名)说。

医生:罕见病“可干预、可治疗”,打造“罕见病”中心提升综合诊疗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罕见病患者被越来越多的看见,临床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

以前“淀粉人”根本就无药可医,而现在,当病人确诊为ATTR-CM是有药可治的。小分子药物氯苯唑酸,是该领域首个且唯一的口服药物对因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减少淀粉样物质的形成。该药在我国于2020年批准上市,被纳入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

药物在我们医院已经落地,病人一收进,马上就走临时采购的绿色通道,一天内可完成申请、购买、用药的过程,还可享受医保报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董吁钢教授表示,这一罕见病药品相对贵,医院存药可能因为用量少而过期浪费,通过医院药剂科、临床科室与医药公司在“临购”通道上齐心协作,更合理地发挥了国家医保政策在罕见病用药保障上的作用。

从‘心肌病’这个名称看得出来,它主要表现的特点是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这既是一个筛查抓手,同时也考验着从‘心肌病’大筐里捞出罕见病的能力。”董吁钢教授认为,这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完成。董吁钢教授团队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艺莉教授介绍,目前广州地区多家医院在罕见病诊治上成立了一个由临床医生和辅助科室共同组建的MDT团队,心血管、肾科、神经科等牵头,在不断交流协作的机制下,更容易成功地及时地筛查诊断出ATTR-CM。

而小钟也在中山三院找到了胡学强及邱伟教授团队,得到了有效治疗。“以前没有很有效的诊断或者治疗手段,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市民对罕见病的认识不足,很多疾病往往拖到后期才进行治疗,但现在希望大家能够知道罕见病其实是可干预、可治疗的。”小钟的治疗医生、中山三院罕见病中心副主任、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黄紫房教授说,对罕见病患者而言,并不是完全“无计可施”。对于像小钟一样的罕见病患者而言,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对于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据悉,中山三院以神经内科、脊柱外科、感染科及儿科为核心,打造“罕见病中心”,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让罕见病患者得以“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2月28日,中山三院罕见病中心将举办多学科联合大型义诊活动,来自神经内科、感染科、儿科、脊柱外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产科、呼吸科、皮肤科、肾内科、药剂科等科室的专家将组团解答罕见病患者的诊疗问题。

企业:多款罕见病领域创新药物亮相,为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用于移植后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或疾病治疗的马立巴韦迎来“亚洲首秀”,“罕见出凝血创新药家族”全系列产品重磅亮相……在2022年11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批治疗罕见病的创新产品齐亮相,让我们对付罕见病的手段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血友病是罕见病领域的治疗难点,而现在,有了全新“罕见出凝血创新药家族”,包括治疗获得性血友病的注射用Susoctocog alfa、治疗血管性血友病的注射用Vonicog alfa、治疗A型血友病的注射用培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以及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组ADAMTS-13,4款创新药物分别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治疗需求的罕见出凝血疾病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

移植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是当前我国血液科医生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点,特别是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病情复杂,预后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国际上,马立巴韦2是备受期待的针对CMV感染的创新药物之一,给成人器官移植或造血细胞移植后,难治性(伴或不伴耐药性)(R/R)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或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

最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罕见病,大众对罕见病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林康表示:“如今,我们也逐渐关注到患病人数近数百人的超罕疾病。很高兴看到罕见病新药越来越多,愿创新治疗早日惠及更多罕见病患者。”但他同时也表示,如何推动罕见病防治提档升级,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仍然是我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之路上的挑战。期待罕见病联盟携手社会各界,合力推动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李林康呼吁,希望更多人关注罕见病群体,用爱照亮罕见病患者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医保: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越来越多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

作为一名儿童罕见病专家,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刘丽教授在临床中见到了太多罕见病患儿和家庭被疾病所困扰,身心备受双重折磨,经济负担也十分沉重。有的罕见病无药可治,可还有一些有药可治的罕见病,却因为昂贵的费用、药物不可及而令患儿被阻挡在治愈的门外,令人十分揪心。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来,罕见病的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不但国家卫健、医保等政策越来越多向罕见病保障倾斜,社会各界也在持续努力。

2022年3月,“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个多月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也提出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急需的短缺药品和医疗器械、罕见病治疗药品等,加快审评审批。

在此之前,同年1月1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纳入了7种罕见病药物,给脊髓性肌萎缩症、血友病、法布雷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发性硬化、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等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价格从70万天价将至数万。而在广州,得益于目录的迅速落地叠加商业补充健康保险“穗岁康”的保障,患者单次治疗费用自付只需9000元左右;使用治疗法布雷病的特异性治疗药物阿加糖酶,患者全年治疗费用也从63.3万元下降到3.7万元左右。

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纳入医保前,一盒药就高达1万多元,而现在我使用自己的医保购买每个月药费已经降至3位数。”小钟说,在药物和医保政策的帮助下,她从以前的一年复发4-5次住院、背负沉重的吃药费用“负担”,2022年开始,一整年仅复发1次,对她来说,药物的使用和医院的专业治疗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

到了今年1月,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布时,全球上市的87种罕见病199种药品中,有47种罕见病的103种药品在中国上市,纳入医保的数量增加到涉及31种罕见病的73种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每年的动态更新,不断纳入罕见病用药,保障范围越来越大。

在国家鼓励药品研发、优先审评审批等政策的激励下,国内药企纷纷投入罕见病药品的本土研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2月,国内有81种罕见病药物(不包括化学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处于临床试验及上市申请阶段,其中46种药物为本土自主研发。

在广东,为了让患者更方便地找到医生和药品,广东省药学会罕见病专委会搭建了“罕见病用药”小程序,共享医院、药房的罕见病用药库存数量及网点信息,实现跟生产企业、药店、医院多个直接对患者服务的终端的互联互通,为提升药物可及性做出更多努力。

在广州,今年2月,药品“双通道”机制正式运行,纳入“双通道”管理的291种药品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都能使用医保统筹报销,这其中获益最大的莫过于需要使用高值药品的罕见病患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何雪华、任珊珊、翁淑贤、周洁莹 见习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周晋安、许咏怡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