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民族文化语境下的李金远"金水墨"绘画艺术

13.08.2015  13:36
原标题:藏羌彝民族文化语境下的李金远"金水墨"绘画艺术

雪柳1·天界(国画) 187×98厘米 2010年 李金远

凉山羊圈之四(国画) 68×46厘米 2009年 李金远

天界之十一(国画) 187×200厘米 2000年 李金远

穿过暴风雨(国画) 98×98厘米 1987年 李金远 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收藏

天界之一(国画) 98×90厘米 李金远

李金远

  为推动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文化部、财政部于2014年3月3日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一项国家战略。

  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康藏核心区,是国家藏羌彝文化走廊中唯一包含藏、羌、彝三个民族聚集区的省份。藏羌彝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民族文化形态多样,在我国民族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著名画家李金远在50余年的艺术创作中,始终以藏羌彝地区为绘画题材,独创“金水墨”艺术,为藏羌彝民族文化代言,把中国艺术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绘画。

  刘金彪研究员在“2014成都创意设计周”期间对李金远先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撰写了此文。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人物名片

  李金远,1945年生于四川成都,师承冯建吴、何海霞先生。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进修学者,中国画专业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国内外举办30次个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美国旧金山文化中心、图鲁兹联合国教科文中心、法国拉比特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宇航文化中心、欧洲宇航中心、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泰国宣律实皇家师范学院、澳大利亚新西南威尔斯艺术博物馆、世界银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菲律宾中华文化中心、日本东京上智大学比较文化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博科博物馆等机构和各国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李金远画集》、《李金远法国南比利牛斯——西南大地画集》、《元气与流光——李金远水墨艺术作品集》、《中国大画家李金远作品集》、《百年中国画名家李金远专集》、《途中心像——李金远作品集》,作品选编入《荣宝斋画谱·山水篇李金远》、《百年中国画家》(河北美术出版社),及《百年中国油画》、《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精品集》、《当代中国画大家》、《新世纪——中国画经典作品》、《中国最具学术与市场潜力八大家·山水篇》、《当代中国画艺术大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李金远》(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最具影响力国画四家》等画册。

   心的炼养

  川西高原,以“雪山草地”著称,地处川藏咽喉,西控西藏,东托巴蜀。这里既有百看不厌的奇山异水,又有过目难忘的藏羌文化风情;既有千姿百态的藏羌锅庄、气势雄伟的藏羌碉楼,还有九寨沟、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等名胜景区;这里的藏羌彝文化历史久远、诡谲神秘……她是中外游客的青睐之地,是探险家登峰的极地,著名画家李金远则将其视为自己的心灵家园。

  我们从李金远的《李金远自述——从童年到阳光·水·根》中读到一段令人震撼的故事——

  “1984年4月,我和航空工业神剑文学艺术学会的几位朋友去九寨沟采风……啊,塔玛!曾经是林木连天的塔玛,竟成了一片光秃秃的无垠的荒原……

  面对眼前修罗场般的毁灭情景,一股阴森森、冷飕飕的寒气从背心直贯脑门——我惊呆了!似乎听到那些参天大树被残酷砍伐时发出的痛苦呻吟声,感到脚下的大地在颤抖,那是树们巨大的躯干轰然倒塌。在人的屠刀下,生命如此的脆弱……人为何物?现代人又为何物?为什么会这么贪婪,为什么会这么愚蠢,为什么会这样疯狂地破坏给了我们生命的大自然?我想到了刚刚过去不久的那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祸,十年‘文革’,十年长夜,所有的文化良知,人格风范,生命尊严、真诚、善良、勤劳、勇敢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不也同样被愚昧无知,贪婪暴虐肆意践踏么!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只刚从重病中站立起来的瘦马,停立在荒原中,面对眼前的长河陷入久久的沉思……”

  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景象,如同一个荒诞的梦境,深深地嵌入李金远的脑海,长久挥之不去。塔玛之行,无疑是李金远绘画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拐点。随后,李金远便以一种全新的山水画目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并持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他相继创作了《长河》(1986年)、《长夜》(1986年)、《黑色的太阳》(1986年)、《残雪》(1986年)、《天地之间》(1986年)、《日月之行》(1986年)、《穿过暴风雨》(1986年)、《消逝的秋天》(1988年)、《荒野的尽头》、《悠悠岁月》及“羌寨系列”等近百幅大型水墨画系列作品。当年的《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香港美术家》、《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对此作了详尽报道。

  这是他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是藏区、羌寨的真实环境,给予他心灵的炼养。在他的《》、《寒凝大地》、《最后的净土》等作品中,我们都能体味到这种情感。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曾评价道:“当看到李金远那气象多边的山水画,我会觉得内心的‘自然’比自然的‘自然’从艺术层面上来说更重要,通过自然景观来关照自我心迹,叙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由自然向内心的转变是艺术家一生的课题。”(引自范曾《关照心中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