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蜕变之美 美丽乡村2.0版的天台实践

26.08.2015  19:54
心灵瑜伽园”——美丽乡村建设与中高端养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六养之地”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滋养着现代人的身与心。在物质文明瞬间千里的当下,乡村因承载着人们最初的情感而被赋予了更多意义,2.0版本的天台美丽乡村更注重对“乡愁”文化的挖掘。

原标题: 绿水青山间蜕变之美 美丽乡村2.0版的天台实践

  “诗画山水秀天下,佛缘道宗归天台”。在这里,佛、儒、道的多元文化渗透绿水青山的自然脉络,于是,每一座山、每一条河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生态与文化两大元素的和谐交融之态,是写在天台大地最大手笔的“和合文化”。

  坐拥“国家级生态县”的殊荣,“生态”构建着天台发展哲学的重要议题。在自然环境优秀的天台农村,“生态”的内在潜力正成倍释放,为“美丽乡村”增添着新的释义:“后岸”模式的影响力持续扩散,平桥积极探索田园花海经济之路,张思村以解读文化的方式彰显乡村魅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山区经济转型的成功案例,证明天台美丽乡村建设告别夯实基础阶段,昂首走进“业兴、村新、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2.0时代。

统筹见智慧

  美丽乡村是“两美浙江”大局最接地气的微观缩影。在天台乡村,美以更立体的形式展现着自身魅力。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房改造等工程顺利推进,扮靓了乡村的外在形象。站在美丽的起点,促成乡村经济的持续飞跃,实现人们追求“美丽生活”的愿景,正是天台人对2.0版美丽乡村的全新定位。

  “一幢幢漂亮别致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平坦洁净的小路环绕田野穿越村庄,农家小院里花开四季,庭前小桥流水、鱼鸭争游……”绿水青山和乡村共同写就美之画卷,这种动静相宜的景象在天台农村随处可见。

  近年来,天台结合“五水共治”、“无违建”创建,治污水、治违建、治垃圾等齐头并进,“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根据“小县大城”战略规划,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持续完善,乡村与城镇的距离越来越小,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美丽、整洁,生活便捷、幸福。如何将乡村的“美丽”内涵引向深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打造2.0版美丽乡村图景,天台人在探索新的尝试。

  如果将全县区域视为一个景区,村庄便是其中一个个秀美的景点。在天台,随着“县域景区化”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天台人更是以景区标准对美丽乡村精雕细琢,乡村“一村一品”的性格更加明朗:塔后村巧借赤城山风光,整村“穿衣戴帽”,展现“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特色;鸡力横、苍溪等山区坡地村庄依山顺势而建,低成本投入却不失自然本色;张思等村注重保持原汁原味,留住历史文脉和乡村记忆,一批天台特色的历史遗迹焕发生机。

  原生态之美、朴素的文化在乡村融合成精美的乡土风景,今年,天台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列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创作基地之一,60余个创作点覆盖了目前全县所有的美丽乡村创建村。

  从全局性视角出发,天台根据“和兴家园、美丽乡村”规划,将景区般美丽的乡村串珠成线,形成美之合力,发挥“美丽乡村”的规模效应,将全县规划的248个乡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原本分散、无联系的村庄纳入全局考量,全面提升“美丽”工作:

  按照“一带两环四线”的思路布局,从个性特色和发展方向出发,将全县村庄分为产业特色村、旅游特色村、文化特色村、综合发展村四大类。去年以来,打造出始丰溯源、寒山神隐和寻佛问道3条精品线,通过5年努力,将有100个精品村和一批重点村和特色村建成,并串珠成链,形成绿色乡村精品线网络。

  以“三个园”为目标解读美丽乡村建设,三位一体,则体现着管理者更高层次的统筹智慧:“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与“康居工程”、农房改造、下山移民、“四边三化”、“双清”等有机结合。

  “城市后花园”——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长三角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美丽设想逐步走进现实。

  “心灵瑜伽园”——美丽乡村建设与中高端养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六养之地”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滋养着现代人的身与心。

美丽”促转型

  美,铸就了天台乡村独特的吸引力,更是促成其转型升级的内在力量。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延伸解读,使乡村的“美丽经济”内容不断丰富,以后岸为典型的农业转型探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逐,并汇聚为一股美丽蜕变的转型潮流,在整个天台农村上演。

  在天台,谈及以青山绿水为核心、探索发展绿色发展路径的典型,后岸,便是频频入耳的明星。这个从“卖石头”过渡到“卖风景”的美丽村庄,它的蜕变轨迹是天台众多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