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广州||投资1500美元的粤语电影 三周内收近10万美元票房

17.03.2016  10:29

    80年前粤语电影勇斗美国大片

   

 老广州的粤剧场一度是最受市民热捧的娱乐场所,但在电影业兴起之后遭遇了很大的挑战。

最早“触电”的粤曲大老倌薛觉先的剧照。

       上世纪30年代广州出现首轮粤语电影拍摄潮 大批名伶纷纷“触电

    1933年10月底,广州多家影院爆出新闻:一部投资只有1500美元的粤语电影,在短短三周之内获得了近10万美元的票房,而观众依然热情不减,纷至沓来。与当时动辄投资数十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由粤剧名伶薛觉先担纲主演的影片简直是“低成本小制作”的典型,但它产生的轰动效应,却令所有大片都望尘莫及;也正是这部片子的成功,刺激着很多投资人用力往电影圈里砸钱,从而引发了南粤第一轮粤语电影拍摄潮。当红名伶纷纷“触电”,数百部粤语电影火热出炉,与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由此造就了广州近代一个美丽的文化传奇。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兴起

    名伶纷纷“触电

    影院抢回“粉丝

    咱们在上一期的稿子里说过,电影在20世纪初刚传入广州的时候,一没声音,二没色彩,不过就是一些黑白画面晃来晃去,所以并不招人喜欢。当时人们最热衷的娱乐是听粤曲,在豪华戏院里摇头晃脑细品一段熟悉的唱腔,兴致浓时为大老倌高声叫好,那才是无敌享受。所以,那些名声远扬的大老倌才是当时真正的明星,每年的收入少说也有上万银元,是普通人的一两百倍。他们平日被人追捧惯了,自然不太可能把电影这个洋玩意放在眼里。那时,咫尺之外的香港已有同胞从国外取了经,尝试着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1908年公认的本土电影先驱梁少坡就拍出了第一部本土默片——《偷烧鸭》,堪称无厘头喜剧电影的“祖师爷”。不过,这些时常在省港两地登台亮相的大老倌大概不会有空去关心新生的电影业,更不会担心被它抢了饭碗。

    然而,世事难料,短短十几年后,随着好莱坞大片强势“登陆”,城里的电影院越建越多,往电影院里跑的人也越来越多,戏院里的观众却日见稀少。正如1934年的《广州年鉴》说的那样:“自影画之声片流行之后,市民多趋重之,舞台剧受其影响至大。海珠戏院为全市戏院中之首屈一指,最近亦且停业,该行业之冷静于此可见。”戏院冷冷清清,生意江河日下,不少大老倌心急如焚,这不仅关乎名声,更事关圈内中人的生计,总得有个应对的法子呀。

    很多时候,面对强敌当道,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跟它“硬碰硬”,而是“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看着戏院里的粉丝一个个往电影院里跑,一些有见识的大老倌渐渐开窍:你好莱坞可以拍大片赚得盆满钵满,我大老倌为何就不能“触电”,把流失的粉丝抢回来呢?再说了,你们好莱坞明星说的是英语,我大老倌说的唱的可都是粤语,真要比试一番的话,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就这样,他们怀着在好莱坞大片的重围中杀出一条生路的梦想,纷纷开始“触电”,由此引发了第一波粤语电影的拍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