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联姻”大众点评未必长久

13.10.2015  17:08
2015年,可谓是“喜结良缘”的一年,从滴滴快的,到携程艺龙,从58赶集到大众点评和美团,往日斗得不可开交的竞争对手,仿佛一夜之间就重修于好,携手并进。美团重视截留交易;点评倾向服务商户,如今主要靠导流和广告收钱,两家的基因和商业模式都完全不同。

原标题: 美团“联姻”大众点评未必长久

  2015年,可谓是“喜结良缘”的一年,从滴滴快的,到携程艺龙,从58赶集到大众点评和美团,往日斗得不可开交的竞争对手,仿佛一夜之间就重修于好,携手并进。

  国庆假期刚过,大众点评和美团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一个大新闻,发表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根据双方声明,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重大决策将在联席CEO和董事会层面完成。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同时将加强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推动行业升级。声明称交易得到阿里巴巴、腾讯、红杉等双方股东的大力支持。

  这条声明除了引起媒体与专家的关注,众多“吃货”也议论纷纷,与别人关注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吃货们更关注以后补贴是不是不会再有?联姻之后又是否能够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

   携手解困

  美团和大众点评历来被认为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死敌,对峙局面维持了四五年。促使昔日杀红眼的对手如今选择握手言和,背后动力何在?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认为,“双方面对面竞争时,每天都处于疯狂烧钱中,特殊庆典日,一天能烧掉好几十万,对于美团、点评负责人和投资人来说,都不愿意用烧钱获取流量,双方都希望停止无序竞争和疯狂补贴,让业务回归理性”。

  更重要的是,股市下滑导致的资本寒冬所加剧的资金压力不容小觑。更何况,美团8月在华尔街进行的一场规模盛大的路演,以求解决资金吃紧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没有重拾投资人的信心,无功而返无疑让美团雪上加霜。

  今年7月,美团公布了一份漂亮的上半年业绩,截至6月底,公司员工数超过15000名,其中线下地推团队人数超过10000名,覆盖城市达到1100个,相比去年8月翻了三番还多;1-6月,美团总交易额达到4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0%,也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460亿元。这其中,酒店旅游业务交易额71亿元,电影60亿元,外卖42.5亿元,纯团购296.5亿元。

  在如此“亮眼”的数据背后,美团却被质疑存在水分。易观国际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团购市场累计成交额约为770亿元。美团自称团购市场份额占比62%多,超过第二、三名2-3倍。就按62%计算,上半年其纯团购交易额应为470亿元左右。但显然,美团所谓的62%加上了所有事业线的业绩。而易观国际在上述报告中称,美团上半年占团购市场的份额为51.9%。

  美团不断追求高流水、多品类,其重业绩轻生态的发展模式暴露出的缺陷越来越多,其经营策略及核心竞争力也备受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的美团网不得不重谋出路。

  对于大众点评而言,经历了12年的信息积累,在业内口碑良好。然而在今天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里,快速拓展规模,维持高成长才是市场的检验尺度。大众点评的商业步伐过于缓慢,在商业模式上也没能突破,找一家公司合体,应该也是其投资人的唯一选择。

   性格”互补

  大众点评与美团此次战略合作有三个核心:对等合并;王兴和张涛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独立运营,高频内部竞争。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好处是使得过去竞争得你死我活的两方都可以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接受合并的结果。这是一种告别过去,更积极面向未来的方案,最终目的是一起做大蛋糕。

  合并后美团和大众点评从此不再内耗,能更专注扩张到其他业务领域,这类似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不断扩张到快车、顺风车、代驾等领域,让新公司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估值。

  “此次合并显然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双方在O2O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位投资行业的人士指出,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后在市场上将占有领先地位,或将占据中国团购市场80%的市场份额。

  对于大众点评和美团来说,合并首先收获的好处就是双方不用再在团购这个本来就很“苦逼”的领域为争夺市场份额杀得鱼死网破了。众所周知,团购是个毛利率极低的行业,一方面在于团购网站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也因为目前阶段的团购能给商户带来的营销附加值实在有限,如果两家合并,省去了重复劳动的资源消耗,能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如何帮助商户做营销上,也将使整个团购的服务水平和利润率拉上一个新台阶。

  另一方面,作为团购市场的前两名,美团和大众点评事实上已经逐渐远离同质化竞争,双方互补的部分越来越多。拿团购业务来说,美团的覆盖城市很广,尤其在二三线城市迅速扩张。而大众点评则在一二线城市比美团挖掘得更深。据最新数据,其覆盖率达37.72% ,高出美团约5.5%。

   前车无鉴

  美团与大众点评的联姻,比起在垂直行业业务模式重合程度较高的滴滴快的、携程艺龙,以及更早之前的优酷土豆,甚至58赶集,双方的基因和商业模式,不匹配的程度都更高。而且,在市场大环境层面,新成立的公司面临的是和58赶集一样残酷的现实,O2O本地生活服务业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市场。有专家专门分析了美团和大众点评与其他合并案例的不同之处。这就意味着,两者的合并也不能汲取之前的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滴滴快的合并之后,类似2014年一年烧掉24亿的补贴大战在出行领域就没再出现过——彼时,滴滴和快的身后站着的金主不仅仅是投资机构,还有腾讯和阿里。除了抢占出行入口之外,腾讯和阿里愿意不惜血本打这场战争,也是为了更宏大的战略目标:靠着高频的出行应用,抢夺支付用户。腾讯和阿里原本就没有打算在移动出行领域亲自上阵,而是选择了各自的代理人。在滴滴和快的完成整合之后,市场份额占了绝对优势,腾讯和阿里的代理人都没有掉队,还留在用户的手机里没有被删除。且新APP滴滴出行已经全面接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的战略意图也基本达成,不会继续“血拼”。这正是“同类项”婚姻稳固的第一条要素。

  另外,再看携程和艺龙。相比宏大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在线旅游是一个更加垂直的行业,它也是美团T型战略中选择切入的一个细分行业。在线旅游的特质是,主要产品:机票、酒店都相对标准化,没有配送问题,而且流量规模大,网站就能形成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反过来,丰富的商户资源也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因此,行业老大携程,挟流量和资本优势,合并了在酒店预订这个更加细分的领域占有一定优势的艺龙,扩大了用户量和商户量。一个产品标准化的行业里,靠合并扩大用户量和商户量,这是“同类项”婚姻稳固的第二条要素。实际上,优酷和土豆的合并亦是相似的抱团取暖:增加用户量,增加资金实力,以期在后来的版权大战中一致对外。

  相比以上这些身在细分行业的垂直公司,58和赶集在合并前都是贩卖流量的平台。合并并没有解决两家公司原来就存在的问题。在入口端寻找流量的时候,面临的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困境:分类信息并不是什么高频应用,即便两家合并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在流量变现环节,58赶集则面临着移动互联时代,招聘、房产等等行业的重度垂直对手的挤压。虽然两家公司合并了,最大的对手不复存在,但“分类信息”这个商业模式的压力并没有消失,这本身就构成不安定因素。因此,不像滴滴快的合并之后估值暴涨,58赶集的市值已经从合并后的峰值,跌回了合并之前的水平。

  如今美团点评合并,新公司也没有成为BAT任何一家巨头的控股公司。那么,从市场大环境来看,其竞争压力并未消减——BAT都拥有用户数亿的超级APP,获客成本远低于一般公司,他们抢占战略高地的战争还没结束。阿里控制美团不成,转而以支付宝牵头做O2O。百度则重金下注糯米。

  其次,美团和点评如今都已经膨胀出了最初起家的餐饮行业,进入了更多的细分行业,他们都更像是平台而非垂直公司。因此,在入口和流量变现环节,他们也都有和58赶集同样的焦虑:无论美团还是点评,其流量都远不如那些超级APP。其三,美团和点评的产品都是非标准化的服务,即便有了庞大用户群体,上游商户中的大部分,都是体量很小的小作坊,美团至今为止都还只能用补贴留住他们,更遑论是向他们要钱。团购的致命伤就是收入低下。对于从未在一起生活过的两家公司,压力,就是离心力。

  美团重视截留交易;点评倾向服务商户,如今主要靠导流和广告收钱,两家的基因和商业模式都完全不同。

   难以“白头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美团点评合并可能意味着“一家独大”,合并造成的绝对垄断地位必然会导致补贴的下降,以及餐饮商家店家的议价能力下降,对于消费者和商家都不算是好事。短期烧钱行为在长期来看无法逃脱市场规律,永远的烧钱是不可能存在的。

  有观点认为,即使补贴下降用户也不会流失,理由是用户的使用习惯一旦形成,便不可逆转。然而,目前整个O2O行业尚处于价格敏感的市场教育阶段,对用户来说,谁给钱就跟谁好,消费者就是这么现实,大多数消费者从来不会为了逼格和忠诚,同样的东西选贵的买。比如同是看一场电影,当然是哪个平台更便宜就在哪个平台上买,前提是排除某个平台包场排他类似这样的不公平竞争手段。

  多位业内人士对二者合并未来的前景表示担忧,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表示,两者合并后的市场估值难以超过150亿美元,近期上市也几无可能。他认为,美团与点评,目前前者压力大,后者反倒相对轻松,想合并美团得在估值上做更大妥协;合并后利于融资,但只要第三者(如百度糯米)的竞争在,想靠规模去盈利几乎不可能;此外,如合并,架构上可能更像58赶集相互保持一定独立,但行业格局上像滴滴快的无法达到市场速胜。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二者合并说明美团确实遇上融资不顺利;互联网竞争越来越残酷,越来越多的准巨头合并站队,互联网从曾经拼技术、拼产品、拼体验已经更多走向了拼格局,拼融资能力。

  多个先例也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两家公司合并会有内耗,实现1+1>2的可能性很小。由于美团点评两家公司此前存在的文化差异较大,即便对外宣称成立新公司后保持独立,但很难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资源整合也可能因为缺乏明确主体而大打折扣。

   企业观察报记者 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