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支泛滥——永无尽头的不当过度“自由”之害

13.06.2014  16:17

6月10日,俄勒冈州一所中学内发生枪击后,家长与学生拥抱。

  美国俄勒冈州一所中学6月10日发生一起致命枪击案。这是3周内美国境内发生的第三起校园枪击事件。面对枪支泛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仅无可奈何地表示感到羞愧,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会发生如此多的惨剧,而且以力所不能及的口吻苦笑道,控枪失败是他任职期间的“最大挫折”。

  奥巴马说:“我最大的失望在于,美国社会都不愿意采取一些最基本的措施来限制枪支,让这些危险的武器流落在一些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的人手上……当美国一个又一个的枪击案发生后,作为一名父亲,我不明白为什么受害人的家属要遭受这一切,为何我们不能做一些事情来防止这一切发生呢?

  在管控枪支的问题上,奥巴马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显而易见。美国枪击犯罪也是多年来困扰美国社会的一大难题。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初发表《2013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每年死于枪击暴力犯罪的有11000人。美国联邦调查局2013年发布的《统一犯罪报告》称,发生在美国的谋杀案件中有69.3%使用了枪支,抢劫案件中有41%使用了枪支,严重暴力袭击案件中有21.8%使用了枪支。美国还是世界上私人拥枪数量最多的国家,到2013年底,美国人拥有枪支达到3亿,而美国政府对此则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制枪支措施。

  很多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持枪自由会对社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为何不采取办法严加管控呢?这个看似利弊清楚、不难获得全民支持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却远非易事。

  首先要从此事的根源说起。在美国,持枪权力是个涉及自由价值观的问题。美国宪法明确规定普通民众的持枪权,美国社会也有着支持持枪的强大群众基础。因此,全面禁止持枪从来不是美国的可选之项,真正能够讨论的只是枪支管制问题。

  再者,在美国推行枪支管控要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1993年,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曾通过法案,对手枪购买者实施背景调查;1994年,又通过了禁止私人持有攻击性枪支的法案。在1994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失去了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就把这一结果归因为这两项法案。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目睹了康涅狄格州纽顿地区发生的一连串校园枪击案后,曾意气风发地摆出强力推动控枪的姿态,高调抛出综合性控枪提案,接连启动公关活动为控枪摇旗呐喊,试图说服国会立法,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扩大枪支购买背景核查等关键控枪提议甚至未能在民主党人占多数的参议院过关,重启攻击性武器联邦禁令的提议也因支持力度不足而遭民主党人自行否决。控枪法案在共和党人控制的众议院所面临的立法阻力更大。继纽顿地区枪击案之后,美国各地又发生了74起枪击案。

  据报道,奥巴马政府的控枪议案已经在国会遭到搁置,尽管白宫官员表示他们仍未放弃这个议题。未来的控枪之路,必然不是一片坦途。

  同时,尽管美国民众对于频发的校园持枪恶性事件深恶痛绝,但对于控枪却又伴随有另外一种逻辑。很多人反对枪支管控,原因竟然是:“这不公平,因为那些犯罪分子总是可以轻易搞到进攻性武器,控枪却恰恰削弱了好人的自卫能力。”甚至每次在嗅到政府即将严控枪支的前夕,在“囤积枪支以自卫”的心理驱动下,美国的枪支销量都会不减反增。

  一直以来,美国都以高度“自由”的国度自居。甚至,“自由”常常是美国攻击他国体制、干涉别国内政“最好使”的武器。殊不知,“自由”本就应该界定在不妨碍他人、不危害社会的界限之内。不当的“自由”只会害了普通民众。(文/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