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羚羊山森林公园文物保护“修旧如故”

10.12.2015  08:45
除了古道上的石桥外,古石碑也非常具有文物价值,其中尤以“增修羚羊峡桥路碑刻”的价值最高。

    古石桥、寺庙、摩崖石刻、炮台等各种文物和遗址在羚羊山古栈道上历经风雨,隐没沉寂了上百年,如今羚羊山古栈道文化森林公园正在加紧建设,这些文物和遗址将迎来最大的人为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做到不破坏其文物价值又合理利用呢?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上文物遭破坏亟待保护

  “根据我们的调查,古道上最主要的文物是古石桥。”原市博物馆研究室研究人员张致政说,在羚羊山古栈道上共发现残留有桥墩的古桥18座,其中有3座保留完整或部分桥面,另有一座存疑而被定为路基的石桥。这离“裴公十九桥”或者史料记载数量最多的24桥已经非常接近。“曾经在羚羊山古道上的古桥中80%有遗迹可寻。

  张致政参加过羚羊山古道文物调查课题组,对这些古桥的历史很清楚,据他介绍,古道上的大多数石桥都是明末至清末期间的文物,这些石桥历经上百年的风吹日晒,自然坍塌、风化严重,人为破坏较少。“大多数桥比如上、下龙门桥是条石堆砌成桥墩,部分桥墩还保留不同时期的修建痕迹,有桥墩和引桥,比如下龙门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两岸桥墩相距3.86米,全桥长23.36米。”张致政说,古道上大部分石桥所用的条石规格相同,开石技术与粗矿的风格一致,反映的应是同一时期所修筑的桥梁。

  除了古道上的石桥外,古石碑也非常具有文物价值,其中尤以“增修羚羊峡桥路碑刻”的价值最高。张致政介绍,该碑立于清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记录道光十九年、二十年羚羊山古道的修复历史,碑文由当时肇庆府事翰林院编修杨希铨撰写,广东著名文人彭泰来题额。张致政说,当时修复正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处于重要转折,那一次修复也是羚羊山古道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块由上等砚石构成的石碑早就为人所知了,但一直没有被地方志记录在案,直到2007年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被收录入地方志。”不过这块古石碑却在2012年被盗,石碑整体被凿断,碑身不翼而飞,只留下碑座,而今年8月碑座也被盗掘。

  羚羊山古道上近代建造的羚山炮台也面临保护的压力。据悉,1920年,当时的肇罗阳镇守使林虎为巩固郡城,共筑炮台七座,并派兵驻守,而羚山炮台为现存4座炮台之一。1938年10月29日,日军入侵西江,曾在下游马口一带发生战斗,羚山炮台属西江抗日防御工事之一。炮台是钢筋水泥砖石结构,弧形墙壁设有4个炮眼,炮台后有部分建筑已经拆毁,2010年被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致政表示,由于历史原因,炮台所在位置的土地现是私人所有,炮房虽然保存较完整,但是保护却较困难。“我们去实地调查发现,有人在炮房内养狗,卫生条件较差,但也无可奈何,那里处于私人土地范围内。

   文物保护以“修旧如故”为原则

  羚羊山古栈道文化森林公园的建设对于这些文物来说,是一次人为的“改造”,如何保护对于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来说是一件大事。目前建设方市林业局已制定保护措施,并等待审核,而市博物馆对建设方的建议则是依照“修旧如故”的原则。

  市博物馆相关人士表示,大部分古桥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使用原来的材料和工艺,在保持周围环境风貌的前提下,清理周边杂草、淤泥,抬高筑桥,加固修复引桥、桥墩,或加固后原貌陈列,或加筑铁索桥梁以利通行。

  由于“增修羚羊峡桥路碑刻”已经被盗,对于这处文物的保护措施是:首先对碑亭遗址进行考古勘察,根据现存建筑构件,于原址上重建碑亭,并据原碑文拓片重刻石碑。炮台则采取原址保护,协调业主将羚山炮台的产权收回国有,整治炮台周边环境卫生,加强保护管理,修复炮台右侧的附近建筑,恢复炮台后面的一段战壕。

  古道上的摩崖石刻同样采取原址保护,禁止在文物保护线范围内进行施工建设,规划中的清风阁观景平台应搭建在摩崖石刻以外至少9米处,并对摩崖石刻定期进行清理,采取措施防止石刻风化脱落。此外,古道上的古建筑遗址比如峡山寺、灵华庙遗址等已经难以修复,可配合羚羊山开发予以合理利用,重新改造升级,修复为一些必要的、相关的旅游游览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