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群众教育路线搭建新平台4镇街道成绩斐然

28.08.2014  22:31
8月22日,武江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德雄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8月22日,武江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德雄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龙归镇另辟新路,解决镇区粉尘污染和交通安全隐患。摄于8月19日

新华街爱心超市为困难家庭发放物资。(资料图片摄于2013年9月)

   前言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武江区迅速行动,按区、镇(街)、村(社区)三个层级依次启动,有序推进。各单位按照“统一部署、梯次展开、压茬进行”的要求,相继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广泛听取各阶层、各行业代表意见建议,收集群众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客观、真实掌握第一手资料,“零距离”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分担民忧、解决问题,有力有效推动了全区活动的深入开展。

   选准抓实载体搭建新平台

  教育实践活动中,武江区积极巩固和创新服务群众平台,一方面完善和深化服务群众老品牌,继续发挥“爱心超市”济困暖心作用,加大宣传和筹款筹物工作力度,延伸服务范围,确保各类困难家庭每月按时领到免费基本生活物资。目前,已有4300多户12000多人次得到帮助。继续抓实“乡村夜话”固本强基作用,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继续深化“红心结”排忧解困作用。坚持“上门服务、心手相连”理念,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确保群众所需服务及时提供,实际困难及时解决。继续强化“两代表一委员”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站“了解社情民意、回应社会期盼”的重要载体作用,为“两代表一委员”履职尽责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新平台,在江湾镇试点推行“三点三队”服务法,构筑镇、村、组便民办事服务链;在西联镇设立莞韶城一期征地工作联络室,聘请村民担任征地监督员,推行“阳光征地”工作机制;在新华街试行组建先锋志愿服务队,开展“三送三帮”行动;在西河镇开展“干部驻进去、智慧用进去、感情投进去”,“出思路、出实惠、出新风、出典型”的“三进四出”活动。

   立行立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武江区把教育实践活动与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相结合,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一经了解,立即组织相关部门马上解决。针对群众反映全区多个路段存在渣土违规运输、撒漏污染环境等问题,区政府立即组织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这一乱象。破产下马企业老党员反映厂区大树存在安全隐患,区城管、惠民街道立即组织人员解决。群众反映红尾坑社区公路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造成出行困难,新华街投入7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社区公路于6月15日正式竣工通车,成为新华街在“立行立改”中群众反映好、呼声高的典型项目。重阳镇投资200多万元重建陀村桥和大夫前桥,解决周边数个村庄出行不便难题。

  武江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凡能解决的和有关部门商量现场做出答复;不能解决的,责成相关部门跟踪落实,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大力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的问题,压缩会议194次,同比减少16.5%;压缩制发文件19件,同比减少16.8%;压缩评比表彰活动82件,同比减少90%;大力整治超标配备公车、多占办公用房问题,排查出应清退公务用车1辆,实际清退1辆,占100%;应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4519.29平米,已调整清理面积为3829.73平米,占83%;整治“三公”经费开支过大问题,2014年上半年,“三公”支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2.79%,其中会议费下降86.55%,公车购置费下降55.39%,公车运行维护费下降16.92%,公务接待费下降38.44%;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目前保留区直共22个部门的106项(大项)行政审批项目,较2012年底行政审批项目压减率达41%。

  武江区还设置“立行立改公开栏”将梳理出的问题列表公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进展情况,便于干部群众监督。区委、区政府先后4次召开问题交办会,对查找到的56项问题进行交办,明确承办部门、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并将整改进度和结果及时公示。目前完成整改的有41项。

   以整风精神抓好“两会一评议

  武江区各级党组织根据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各项工作,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区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主要负责同志以树立标杆、向我看齐的态度,带头揭短亮丑,全体班子成员按照要求深挖思想根源,深入查摆剖析个人“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意见,并以严肃、诚恳、负责任的态度对其他班子成员提出批评,得到了省委第六督导组、市领导和市委第四督导组的肯定。

  八月上旬,各镇街、区直各单位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全面铺开,挂点区领导和区委督导组分赴各专题民主生活会现场督查、指导,确保会议开出实效。8月中旬,区直各单位、村(社区)、“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纷纷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并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让面广量大的基层党员经受了一次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

   抓好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

  武江区在对照检查材料的基础上,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出来的问题,研究制定了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并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在整改方案中,区委常委班子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四风”方面存在的20个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等7块内容26条整改措施,并明确了整改的具体内容、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

  武江区还结合实际,着眼为民、利民、便民,通过坚决遏制“衙门”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着眼激发基层创造活力,通过坚决遏制“文山会海”、考核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现象,切实解决工作作风虚浮问题;着眼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通过坚决遏制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靡浪费之风,切实解决超标配备公车、多占办公用房和住房、滥建楼堂馆所和违规使用“三公”经费等问题,加快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着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通过坚决遏制“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解决政绩观错位的问题,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工作方面有更大动作;通过坚决遏制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在解决滥用职权、吃拿卡要、与民争利问题上有更明显成效。

   成绩斐然亮点纷呈

  重阳镇

  办好11项惠民实事

  1.抓紧水毁桥梁施工:多方筹措资金200多万元,重新修建九联陀村桥和大夫前桥,今年5月底顺利通车,方便村民出行。

  2.抢抓水毁河堤修复:充分利用河道清理、广乐高速弃土施工等有利条件,及时抢修了陀村、枧头、黄土坛、大夫前等河段河堤共1500米,消除村民担忧。

  3.认真治理村庄内涝问题:垫资30多万元在村庄河边修建一条近500米的河堤防止河水淹进村庄;筹措资金约100万元修建一条围绕村庄的排洪渠以将村中积水及时排泄。

  4.及时复垦受损农田:今年春耕之前,一边组织机械进场施工,一边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和村委、村小组干部帮助疏通受损水渠,在春耕前完成了农田复垦。

  5.积极进行街道整治: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整治,完成路边围墙修建、下水道铺设和路面平整等工作,进行沥青路面铺设,使之成为重阳镇有史以来第一条沥青路面街道。

  6.试点解决农村垃圾清理问题:初步形成了“百姓参与、村组负责、村委统筹、政府鼓励”的操作模式,全镇已完成6个村小组的试点工作,并将在全镇范围内铺开。

  7.“草根组织”创新维稳工作:创新成立了“和事佬”协会,把威信高、信誉好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邀请参加到协会中来,专门负责调处村民之间的纠纷,使矛盾及时化解率大大提高。

  8.完善文化惠民制度:一是对考上大学、重点高中、初中的学生给予奖励;二是成立重阳镇大夫前村老年文艺队,修建南岸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强化农村宣传阵地建设,丰富村民群众文化生活;三是修建重阳村委和黄岸村委办公大楼,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办事环境。

  9.强力推进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投资约1200万元,大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耕种条件。

  10.切实配合省水利建设示范镇工程建设:投资约为800万元,全面改善该镇主灌溉渠、拦水坡头的给排水条件。

  11.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被列为省重点项目的重阳青暖温泉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分五期共五年建成。

   新华街道办

  “三送三帮”暖民心

  新华街结合街道社区基层工作实际,探索试行组建先锋志愿服务队,志愿队下设信息服务、健康服务、平安服务、爱心服务、科普服务共5个志愿服务队,志愿队以“三送三帮献三心”为主题,开展“送政策帮群众释疑解惑,做群众的热心人;送温暖帮群众排忧解难,做群众的贴心人;送服务帮群众身心健康,做群众的知心人”行动,打造民心工程。

   江湾镇

  搭建便民利民三大平台

  开展“乡村夜话”活动:江湾镇党员干部利用休息时间,走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摆龙门阵,了解民情民意,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了足够的民意支持,既解决了干群“时间错位”的问题,又杜绝了边远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发生,拉近了干部与村民的距离。

  建立“三点三队”服务法:建立镇、村(居)委、自然村的“三点”便民服务网,建立便民服务党员义务队、便民服务工作队和便民服务突击队“三队”的为民服务队伍,完善为民服务保障机制,创建上下贯通、协调运转的为民服务“绿色通道”,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办“乡村爱心屋”:利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或资金购置困难群众生活必须品。储备的物资包括棉被、大衣、毛毯及大米、油、面等,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所需,架起党(政府)与群众的爱心桥。“乡村爱心屋”重点帮助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

   西联镇

  实行“阳光征地

  西联镇在莞韶城一期征地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在阳山村委黄沙坪村中成立征地工作联络室,构建起党群干群面对面、心连心的沟通新平台,“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征地联络室有效聚集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凝聚发展合力,让“阳光征地”深入民心,征地工作悄然创造“阳山速度”。

  该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市委督导组实地调研指出:西联镇创新的在村中成立征地联络室,实现“阳光征地”的举措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实打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