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通讯录里的商业想象

23.06.2014  12:02

詹景文。

制图:彭雳

点开微信,手指轻拨,几分钟之内就能拉齐一帮小伙伴聚餐,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紧急需要的同事,不用担心事到临头找不到人而紧急在群上“吼一声”,焦急地等待对方回应。“群友通讯录”就是这样一款应用——通过发起群体通讯录,邀请微信群中的群友填入联系方式,把一群好友、同事、同学快速转为手机联系人。

在这样一个社交欲望被唤醒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认识更多圈子的人,从长盛不衰的QQ到近年兴起的微博、微信乃至陌陌,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而詹景文正在做的通讯录也是顺着这个思路,通过已经发展旺盛的线上联系,促进更深的社交合作,带动线下交际。

据詹景文透露,上线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群友通讯录的使用人数已破百万,未来,他们还将拓展至移动应用领域,为更多群体组织的通讯和活动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詹景文说。

抓住了用户的需求

才能抓住用户的心

群友通讯录的兴起基于社交达人詹景文的一个念头。“我当时经常组建一些行业的微信群。作为群主,我常常见到一些微信群里面信息不互通,大家被拉到一个群里面,却不认识彼此。因此要促进群里面的合作,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把现有的壁垒全部打通,促进群成员彼此认识。当时我们立即去做了群友通讯录,没想太多,自己想要的需求是最好做的。”詹景文三言两语的概括了自己创意诞生的过程。

如何让活动的组织、通知、参与有效地进行起来?这也是我们正在做和想要突破的问题。

群友通讯录的诞生便是基于詹景文对这样的需求的洞悉: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群友通讯录”的微信公共账户,或者下载APP,发起整理,让有意愿的群友主动去填写和交换个人信息,这样如果用户想要跟某个微信社交圈子里的人建立联系,仅通过一个滑动就能拨出电话,线上的人际交往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快捷的反馈到线下。

本来是为了让自己呼唤小伙伴更简便而做的实用小工具,免费放到平台上之后竟然在没有任何推广措施的情况下粉丝飙涨,这是出乎詹景文预料的。看着每日翻倍的粉丝数量,他和开发这款软件的伙伴决定,开始主力推广群友这款应用,从微信平台上的一个公共号做起,拓展规模。

我们是一个技术性的公司,技术对我们来说不是障碍,捕捉到市场需求是最重要的。”詹景文豪气地说。未来,他希望能够凭借现有的用户量和掌握的信息,做出好的产品,做出一些“超乎想象的东西”。

互联网行业的新手

创业场上的老兵

事实上,当前做得风生水起的群友通讯录并不是詹景文第一个创业成果。早在2008年底,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他就曾经在互联网领域小试牛刀:和当时的室友和小伙伴,每人凑一千块钱,创建了一个叫做“52le(我饿了)”的外卖网站,跟食堂合作给网上订餐的大学生送外卖。当时的项目并不考虑赚钱,用他的话说只是为了“做点事情”。还在上大二的他和室友亲自上阵送起了外卖,生意不错,第一天一炮打响,赚了一千多块钱。

而在这个项目因为校方劝解在一个学期后被暂停,詹景文在大学后期虽然没有再去“做实验”,但创业的想法和点子却在一刻不停地生长。

2011年,詹景文与当年一起建起“我饿了”网站的技术小伙伴和星空的团队,在筹够创业资金之后重出江湖,这一次,他们真正的跳进了市场的大海,用自己的产品去运营自己的公司和团队。

这次詹景文和团队创业的项目叫做“MOMO卡”,产品是基于当时风头正健的微博平台。“MOMO卡”这款应用允许用户从自己微博上的图片、文字中挑出值得玩味或珍藏的细节,集结成册冲印出来。个性化定制的特点加上微博的流行把这款应用支撑了起来。这是第一款微博diy的产品,也是第一款可以通过二维码留声的卡片。

这款产品起步后,公司逐渐开始盈利,据詹景文透露,MOMO卡为他们带来二十万的注册用户,四万左右的实际购买用户,后来还为他们融到创业后的第一笔天使投资。也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

从“我饿了”到MOMO卡再到现在的群友通讯录,由始至终,詹景文最感谢的是能聚集起一帮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共同创业。用詹景文自己的话说,他们在一起主要是为了“做点不寻常的事”,相互之间的信任、想做出一款好产品的愿望是他们一路走下来的主要动力。

创业者逃不过的一个字,詹景文说,就是“”,“因为毕业没多久,就去创业了,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踩过很多坑。

出来创业刚开始大家铆足一股劲,但是创业起步还是挺苦的,要总有能让大家看到的希望,而我们节奏刚好。在资金紧张时候刚好有一笔天使投资,让大家看到希望,一度快要倒闭的时候有贵人相助,扶持打开业务,在发展速度缓慢的时候又能捕抓到一个快速成长的产品,总能让大家看到希望,这是一种幸运。

创业最难的时候是2013年春节之前,那时他们差点儿破产失业--“钱快花完了,只剩下一个月的现金流,也不知道下个月会发生什么,按照当前的模式,一个月就要断流了,怎么办?”詹景文回忆,当时公司每个月快10万元的固定开支,入不敷出,他已经做好了破产的准备。不过,好在随后因好友齐刚的介绍,和企业签下一单,及时到来的资金流让他把公司维持了下去。

大学不要随便建议学生创业”,詹景文说,“我们能走到现在都是‘熬’,感谢团队的伙伴们,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人,一直不离不弃”。

互联网创业公司生存之道:

重速度,也重激情

互联网是一片海,海阔凭鱼跃,但风暴来临的时候,也能轻易的打翻一艘船。对创业者来说,这个新兴领域里充满了机会,然而生存的挑战时刻存在。

互联网行业的海洋里,有BAT这种大“鲸鱼”也有很多创业公司的小虾米。小公司怎么面对巨头?无论是拼技术,还是拼“烧钱”,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一旦产品和大公司形成竞争,似乎都是条不归路。

不过詹景文不这么看。“好产品抄袭是必然,做好自己是关键。如果有大公司抄袭你,你可以跟他走差异化路线。即使是BAT这种大公司也不可能什么市场都抢掉。”詹景文说。大公司自然会带来威胁,所以他们也只能时刻紧盯市场,大公司一出招,立马想对应的改变方向做差异化产品市场,见招拆招,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

另一个挑战是速度。沉浮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都知道,在这里,一款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割掉一茬长一茬”,永远都有新的产品冒出来。而一个产品能不能持久的做下去,除了要把握人的需求之外,还要有足够的用户粘度,同时能够跟上互联网资金和节奏。

对于这个方面,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在互联网领域闯荡的詹景文深有所感。“对我们这种互联网企业来说,计划十年太远了,五年也太远了,互联网给你计划半年就不错了,半年之后谁都不知道会怎样。互联网比传统产业要快很多,要是一时反应不过来,可能一个月之内就会被竞争者超越,这种事太恐怖了。”詹景文说。

也正是因为此,与酷炫型的产品如脸萌相比,他更愿意做一款实用型的产品。不过,这个行业难以回避的问题是产品的迅速同质化——“好产品带来需求,就总是会被人抄袭。

而对抗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到更快,同时更灵活。“一款产品好不好,一周之内就能判断出来。如果是好产品,推出三个月之后就基本会有抄袭者。所以三个月内,要定下产品未来怎么走,定好节奏和资金投入,不停地完善,做出规模流量。

当前,他们的计划是把群友通讯录做起来,接下来把重点放在移动端App上,发展用户粘度,“因为说到底,我们还是互联网的人,内心还是渴望做出来一个大家都称赞的产品,也让整个团队的内心得到真正的认可。赚点小钱是也许有利于CEO,但是做好产品会让整个团队得到提升。我希望整个团队都能得到质的提升,大家(团队)越闯越有干劲,越闯越有成就。

我觉得我们开始有机会可以放手去试一下,做一些超乎寻常想象力的东西。或者我们能从通讯录里面开辟新的场景:智能硬件?社交空间?互联网金融?这里面有很大想象空间,我们渴望去做一些不寻常的事。”詹景文说,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陈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