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湖明月耀申江:小记赵冷月先生书法(图)

28.01.2015  17:37

赵冷月书法 《菊花寒更香

王彬

2015年是赵冷月先生(1915-2002)一百周年诞辰。赵冷月,本名亮,郑逸梅先生说因为“明月俗称月亮,因此取名冷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回视赵冷月先生时,会发现他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式的宣言,只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在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才能使赵冷月先生在高手林立的当代书坛被大家一致公认为一代碑学大师。

2015年是赵冷月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笔者曾有幸饱览了几百件赵冷月先生后期创作的不同书体、面目各异的精品力作,由此对赵冷月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了相对直观、全面的认识。

赵冷月(1915-2002),本名亮,郑逸梅先生说因为“明月俗称月亮,因此取名冷月,月是有盈亏的,所以又署缺圆斋主”,晚年自号晦翁亦出于此;其为浙江嘉兴人,故又自署“鸳湖赵冷月”。

晚清孝廉赵介甫乃赵冷月先生的祖父,在苏浙一带颇多文名,书法亦精,所以赵冷月先生幼承庭训,很早即握管习字,进私塾后,在父亲赵廷桢的督责下,亦临池不断。书风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从唐楷入手。到了二十五岁那年,赵冷月先生忝列徐墨农先生门墙,徐墨农当时被誉为“沈曾植之后嘉兴书坛第一人”,以一笔定武《兰亭》饮誉书坛,根据赵先生家属所编的《赵冷月艺术年表》中所述,徐墨农对赵冷月先生的影响非常大,徐氏曾教导赵冷月:“学书应先从唐碑入手,颜字只能打基础、练筋骨,决不能纯取其书风。要深造必须学汉魏六朝。汉碑中《张迁碑》尤为古朴浑厚,线条方正有力。”对于王羲之的书风,徐墨农则认为:“王字必须取其内涵浑厚的线条,而决不能为其形态所困。”而且还教导说:“看似飘逸、飞龙凤舞,但缺乏传统的字不能称为书法,只是写字,经不起推敲。”“要以学为主,少创作,多读帖,只有真正领悟了,才能不入俗套。”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师,赵冷月在其门下,扎扎实实地学习了五年,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根据老师的教诲,坚持读帖、临帖,广收博览,诸如汉魏六朝碑版、二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怀素、苏东坡,包括清代的金农、何绍基等等,无不心慕而手追,正是这样全面而深入地立足于传统,而后生发变化,由帖入碑,碑帖结合,从心所欲不逾矩,故赵冷月先生方卓然成家,形成有独特风韵的风貌,作品以浑厚潇洒、点画凝练见长,行笔顿挫起伏流畅,线条宛若蛟龙戏水,一任自然,而整体格局则如千里陈云,气势壮阔。

在观赏赵冷月先生书法作品的时候,笔者从中读到了一股儒雅的书卷气,这是因为赵冷月先生在专研书法的同时,亦喜前贤之翰墨文章,就笔者看到赵冷月先生的作品中,除了一些对联作品外,极大部分是录唐宋文豪的诗句名篇,尤其是苏东坡,赵冷月先生幼年即步踵此位前贤,拿现在的话说就是“铁杆粉丝”,在十二三岁时就习其书而诵其文,一生服膺。在唐代诗人中,赵冷月先生应该最喜爱李白,其他尚有杜甫、白居易等等。正是在对这些唐宋文学大家作品诵读、临写的过程中,不仅反复锤炼了赵冷月先生的书艺,更对其文学修养乃至整体书法气质起到了非常好的熏陶作用,所以不论是什么书体,不论是大幅还是小品,均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想必应当是赵冷月先生能够饮誉书坛的一个原因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