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党龄老党员王贺春:献身沙田文化事业,终生也无悔

22.05.2021  23:03

作为一名党员,可以为沙田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我很开心。”沙田73岁的老党员王贺春,已经有52年党龄,他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沙田文化事业。记者采访他时,他表示,自己在机缘巧合下成了当时沙田文化站的一员,并为沙田文化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现在看着沙田文化事业的繁荣景象,感到青春无悔。

艰苦岁月坚定入党信念

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王贺春在东莞厚街出生,但不久之后,王贺春成了一名孤儿,是当时的生产队收养了他。特殊的成长经历,锻炼了王贺春的坚毅性格,他从小便懂得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让他更加感恩社会。

是社会养育了我,我应该回报社会。”王贺春说,怀着乐观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每一步人生之路他都走得非常踏实。

15岁那年,王贺春到沙田一家粮油店做工,他的主要工作是给粮食称重。即使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岗位上,他也做得有滋有味。闲暇之余,王贺春最大的乐趣就是练习书法和绘画,这为后来他从事文化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5年,沙田公社要建立文化站,也许是机缘巧合,更重要的是平时积累的文化素养,王贺春成为了沙田文化站站长,负责电影放映和公社业余宣传队工作。文化站成立初期,条件简陋,工作繁杂。有时候到村里面放映幻灯电影赶上下雨,道路泥泞不堪,非常难走,王贺春却乐此不疲,如鱼得水。

1968年,王贺春应征入伍,到遥远的乌鲁木齐当兵。在部队,王贺春的才华找到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他被安排在文艺宣传队,继续从事自己中意的电影放映工作。由于工作能力出色,王贺春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

当时在部队写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考察,1970年,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王贺春说。

在部队担任放映员的王贺春成为党员之后更加用心工作,他自己琢磨出一种新的放映手法,他将图案连续的幻灯片接连播放,创造出“会动的幻灯片”,当时受到了部队领导的表扬。

退役回来建设家乡

1971年,王贺春放弃部队提干机会,选择退伍回到沙田。“因为我的根在沙田,我想回来继续为沙田的文化事业作贡献。”王贺春说。

回到沙田的王贺春继续担任沙田文化站站长,由于文化站只有他一个人,被大家戏称为“光杆司令”。面对这种情况,一向乐观的王贺春更加用心做好文化工作。经过部队的历练,王贺春已经是一个能跳、能唱、能写、能画的全能型人才。为做好文化宣传工作,他办起了黑板报,以此作为沙田文化宣传阵地。针对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以及文化知识的缺乏,王贺春组织文艺演出,建立农村文化室,通过自己多方面的筹集和争取,将广播、图书送进群众日常生活,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72年,王贺春又创造性地办了一份油印报纸,让更多的群众能及时了解文化信息。随着群众对文艺需求的不断增长,王贺春组织成立了故事宣传队,傍晚到田间寸头举办“故事会”,引起村民极大的兴趣。这一活动形式后来被称为“沙田月夜”,不少上年纪的沙田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退岗不退休,继续为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2009年,退休的王贺春并没有因此卸下文化事业的担子。“只要我在一天,就要为沙田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就算退休了,我也会继续关注沙田的文化事业。”王贺春说。

当时沙田水文化馆成立不久,客流量不大,但王贺春为增加参观人数,他主动联系东莞的旅行社,多方努力下,水文化馆终于成为东莞一日游的景点之一。每当看到来了参观团,王贺春都非常激动,亲自担任解说员,把自己熟知的疍家文化讲给大家听。

现在的王贺春早已过上了退休生活,当谈到沙田文化的时候,王贺春表示,现在沙田人民的文化生活比以前已经丰富很多了,也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地打造文化品牌,自己也会去沙田文化艺术中心看看,了解一下沙田的文化事业发展。

文字:雷元全 通讯员:何子扬

摄影:沙田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