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老兵称曾四救“李云龙” 被陈赓赞名不虚传

01.08.2014  11:33

在“东湖夜话”现场,当地居民聆听了传奇老兵的抗战故事。

  华声在线7月31日讯(记者 杨仕凡 通讯员 陈曦曲 刘晓凤 刘骄男) 昨晚,在湖南省军区东湖干休所内,长沙东湖街道的居民聆听了陈云忠、韩先良、张生荣的抗战故事。这三位老兵,有的曾与陈赓、“李云龙”共同战斗,有的参与了“飞夺泸定桥”,有的见证了“强渡大渡河”。

  当天晚上,为了庆祝建军87周年,湖南省军区东湖干休所和芙蓉区东湖街道共同举办了“东湖夜话”。听了三位抗战老兵的故事,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尹卫东感慨,“是老一辈的无私付出,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韩先良:四救“李云龙”的猛将

  韩先良,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生于1914年,今年100岁了。1929年入伍的他,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与一代战将王近山共事的经历,他更是至今难忘。王近山就是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之一。

  从1933年起,韩先良作为王近山的警卫员,一起相处了5年。他曾“4次救过王近山的命”,印象最深的是1935年3月的那次战役。当时,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向梓潼与江油猛攻,国民党派大军增援。有一次防线被突破,红军其他部队撤离,唯独王近山死活不肯走,坐在阵地上哭。因为情势紧急,韩先良只好与司号长一道,抓起王近山冲了出来。突围中,韩先良不幸腰部中弹。

  后来,韩先良还参加了解放南阳的传奇战役。1948年10月,在陈赓指挥下,战役打响了。那时,韩先良正是陈赓大将麾下的4纵队13旅39团团长,打仗的那个猛劲,颇有王近山的影子。经过30天的浴血奋战,南阳终于解放。战后,陈赓表扬了韩先良,说他打起仗来名不虚传。

   陈云忠:“飞夺泸定桥”的幕后英雄

  飞夺泸定桥经典一役,让人们记住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勇士,而这也离不开侦察兵们对地形与敌情精准的侦察。他们是这一传奇战役的幕后英雄。

  今年百岁的陈云忠,是四川省古蔺县人。1935年参加红军不久,他就担任了飞夺泸定桥前夕的侦察工作。

  侦察的行军路线是一条羊肠小路,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陈云忠和战友强行军50多公里后,来到一条夺取泸定桥的必经之路。路很陡,山顶和隘口上都筑了碉堡,约有一个营的敌人把守。

  为了顺利通过,陈云忠仔细侦察发现,爬到左面的悬崖上,可抄到敌人的侧背,来个前后夹击才能取胜。后来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他们前后夹击,突破了封锁,火速赶往泸定桥继续侦察。

   张生荣:强渡大渡河的冲锋号手

  1919年出生的张生荣,是江西于都人。1931年10月参军,长征时他就成了一名司号员。他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他们吹响的冲锋号。

  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抵达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渡口。蒋介石欲凭借大渡河天险,歼灭红军于大渡河南岸,红军必须以最快速度占领北岸渡口。5月25日,占领了安顺场的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红一团,组织18名勇士强渡大渡河,站在南岸河边,张生荣和全师的号手一起吹响了冲锋号。

  号响的一刹那,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18勇士渡河。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勇士们迎着川军的枪弹炮火,冒死向北岸突击,击溃敌人一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后来突击队员又找来了几艘小船接送南岸的队伍,强渡大渡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