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兵讲述抗战经历:1人消灭7个日本兵
虽已年近九旬,孙景富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说到当年战斗激动处,还辅以手势动作。
【老兵经历】
敌占区里的学生哨兵
1943年,北务镇马庄村成为敌占区时,16岁的孙景富还在学校念书,同时负责为区里给各村送信。当时的区类似于现在一个镇的规模。
冀东军区14军分区二区队驻扎在马庄村之前,村里有些便衣游击队员。“那时候村里是敌占区,八路军也要开辟阵地,就驻扎在村里了。我大伯参加了抗日,他们来村里就住在我家。区长周明远经常跟我讲抗日的道理,就这样慢慢我也受了影响。他们开会活动的时候,我就帮他们站岗放哨。”孙景富回忆起如何参加革命。
“因为小孩子嘛,在外面玩玩闹闹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区长周明远看我比较机灵,就推荐我当兵。那年秋天,我穿上军装。当时有12人一组的学习小组,3人一组的战斗组。我念过点书,是学习小组组长,教他们识字。因为平时比较积极,我还是战斗组组长。进入部队半年我就入了党,后来一步步当了副班长、班长。”孙景富自豪地说,“二区队是14军分区的主力军呢,归十三团领导。”
刚当班长打了场大仗
“那时候没有特别大的战斗,这儿打几十人那儿打几十人,几乎遇上就开打,没什么策划。比较大的要数1944年农历4月的一场战斗。之前敌人大扫荡比较厉害,我们就进山了。情况稍稍缓解,我就跟随部队从盘山出来,到了现在的三河市高楼镇桥官屯村,那里是日本警备队的据点,他们在那儿修炮楼、抢粮食、放树、抓民工,天天出来祸害百姓,我们就想打他们一下子。”孙景富回忆道。
“我们大约有400多人,天蒙蒙亮就埋伏在那里,所有进出村的只许进不许出,担心暴露。”当天的战斗情景他历历在目,“那天敌人又增加一汽车日本兵,大概5点多钟,他们架着机枪出现了。好几个月没正式打大仗,我也刚担任班长,所以当时比较激动。敌人距我们还有1里地左右,听到机枪一响,连长下命令,我带着班里另外11个人就冲出去了。”
“我在一百来个战士中冲在最前面。本来应该一边打一边利用地形的,那时候都顾不上了。离敌人20米左右,我向他们扔一颗手榴弹,炸死炸伤几个人,之后端着刺刀就上去了,见着日本人就扎,都数不清扎了几个人。那时候的日本兵还是老兵,留着小胡子,都练了好几年来侵略咱们,刺刀使得也非常厉害。”孙景富回忆起当年的战斗,仍是慷概激昂。
炮弹皮48年后才取出
“正跟敌人拼着,敌人的一个掷弹筒在皮靴上磕响了,这东西本来是安装在敌人小炮上装子弹的武器,也可以当手榴弹使。敌人意思就是要跟我同归于尽。当时我恍惚知道掷弹筒炸了,眼前一昏就趴在地上,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孙景富说,“后来部队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发现我,把我抬上担架。在村里休养的时候,卫生员告诉我,我被别的战士从战场附近的坟圈子里找到,送过来一检查,身上总共18处伤,伤口里都有炮弹皮。”
“那时候医疗条件特别差,就涂些紫药水。”孙景富说。记者看到,孙景富的额头、胳膊、手、腿上,都有明显的疤痕。他说额头右侧两块大一点的炮弹皮,1992年才通过手术取出。“休养了4个多月,炸伤严重的地方还没痊愈,我归队心切,就回部队了。回去后他们告诉我,我在桥官屯战斗中立了大功,消灭日本兵7人,缴获1挺机枪、1门小炮、1支双准星的步枪。部队只有一支双准星的枪,说是我缴获的就归我使,还让我当了机枪班班长。”
【历史回放】
二区队打响反击“蚕食”战
1943年初,由于敌人疯狂的扫荡和强大的兵力,冀东基本区(即八路军开辟早、群众抗日基础早的山区根据地)遭到严重“蚕食”。冀东地委、军分区决定在平三密游击总队的基础上组建冀东第二地区队(简称二区队),由军分区主力第十三团指挥,于2月下旬在密云县清水河川碱厂正式成立,活动在平谷、顺义、密云一带,为恢复基本区起到了积极作用。冀东军区在顺义、平谷一带的分区称为十四军分区,孙景富所在的部队就是上述冀东第二地区队。
1943年5月,二区队一部在平谷城西进行了官庄战斗,消灭日伪军30余人,缴枪20多支。6月7日夜,二区队一连夜袭平谷县辛店据点,全歼驻守该据点的一个伪军小队,俘小队长以下30余名,缴枪20余支,打了一个漂亮的奔袭战。这几次战斗对于恢复冀东西部地区坚持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冀东西部党、政、军坚持抗战的信心。
【第70次敬礼】
爷爷总说自己捡了一条命
孙景富参加抗日时就已经结婚。“我没跟她说就直接去抗战了,一年之后遇到老乡才给她捎个信。”孙景富说,“现在艺术创作需要,影视剧上堵枪眼的时候还大喊一声让战友照顾家人。那时候什么都没想,一是根本没有时间想,二是大家都只想着打日本鬼子,个人的利益都不考虑了。子弹只要没打着骨头,就能继续战斗,也顾不上疼。轻伤不下火线,结束后看见自己身上流血了,才知道疼。”
北京晨报记者在2004年3月15刊出的《新新文学报》第四版发现了一篇文章,有一段孙景富未说的经历。上面写着:“孙景富是北务马庄人,1944年是16团的班长,后来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任聂荣臻的警卫排长。四区民兵大队长杨永泰在战斗中大筋断了,司令部派孙景富任四区大队长,后来又任十三团生产大队长兼指导员。一次傅作义部大举进犯,十三团奉命在鹰首营子阻击敌人。敌人太多,战斗打得很艰苦,最后十三团神速撤出战斗。团首长把重武器留下来,命孙景富带一个排掩护大部队撤离。孙景富一排人凭借山头和留下的重武器,打退敌人十余次冲锋,虽然伤亡很大,孙景富也被炮弹炸伤了十几处,但敌人终没能冲破防线。战斗后,部队嘉奖,他被评为军分区战斗英雄、模范指导员。后来就把他留在兴隆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农村工作……”
“当地的杂技王王佳星把孙景富的这段事迹编成了五段歌词,配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子下乡演唱:孙景富名字震北冀东,英雄就在马庄生,44年间参加革命,打起仗来,勇敢又聪明。/派去延安学真经,毛主席战略记心中,学得一身好本领,部队重用,保卫聂司令。/鹰首营子阻击战,冀东派出十三团,由于双方力量悬,团部决定,迂回转移战/孙景富一排挑重担,掩护全团保平安,自己身中十余弹,击退敌人,英雄美名传。”
提起父亲的经历,老人的儿子话不多说,只竖起大拇指连称父亲“非常棒”。女儿也觉得父亲“非常伟大”。老人的孙子孙林告诉记者,“我是我爷爷一手带大的,从小就听他讲抗战的故事。小时候有些懵懂,不是很理解。长大之后体会到爷爷当年挺不容易的,战场上子弹不长眼,爷爷总说是捡了一条命。”孙林说,“爷爷经常教育我,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的,我也一直像他说的那样,实实在在、脚踏实地。”
老人在纪念日并没有特殊的纪念活动,只有满身的伤痕提醒他当年的艰苦岁月。“现在有几处阴雨天的时候会疼,其他的还好,如果都疼起来,那浑身上下都不行了。”孙景富说,“前两年,我还跟当年的通讯员联系,他住龙湾屯,小我两三岁。这两年年岁大了,也不走动了,也不知道他还在不在,他可能以为我也没了。我跟一位叫潘峰的司令员之前也联系,1994年他死了之后也没有其他战友了。”
【记者手记】
珍惜我们的抗战英雄
孙老现已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铄,提起当年的战斗经历,老人逻辑清晰、侃侃道来。说到激动处,还辅以手势动作,那种“上战场打鬼子”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让人感动也令人钦佩。记者注意到,虽然当年孙景富未告别就离开妻子去当兵,但采访中孙景富的老伴一直陪伴在旁,默默支持丈夫。
孙景富告诉记者,1950年他因病回家休养,与部队失去联系,部队番号也改变了。“13团成了塘大第一司令部二部,后来又改编为二一O师,后来他们赴朝了。”孙景富说。直到1973年,孙老偶然遇到一位叫潘峰的司令员,才拿到证明。没有经历艰苦岁月,我们无法想象老兵多么需要肯定。孙景富说起这些都比较淡然,是啊,连生死都不顾的人,怎么还会计较这些。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老兵,无视他们的贡献。当我们要纪念胜利,赞颂抗战精神的时候更不能忘了这场胜利的亲历者。
说起战友,老人的眼神黯淡下来,“不知道他还在不在,他可能以为我也没了”。听到这样的话,实在让人心痛。时间过得太快,老兵渐渐老去。他们驰骋沙场、九死一生,他们历经荣耀、历经委屈、历经人生风雨。如今,他们又从容地坐在那里向我们讲述。我想我们能做的,唯有聆听,然后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铭记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