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变书屋留住了“乡愁”

10.12.2018  10:50

  ■ 萧垚

  据梅州日报报道,位于湖寮镇龙岗村百年老宅承思堂,在大埔县湖山中学教师吴彬的主持下,变身为百姓书屋,成为大埔群众的“文化粮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的老宅成群地消失。一旦拆除,原有的历史、人文气息难以复原,损失无法用金钱估量。很多留存下来的老建筑、古民居,是先人依然鲜活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的载体,是欲说还休的乡愁,也是传承发展的镜鉴。

  我们欣喜地看到,像承思堂这样的百年老宅,在梅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进行了活化利用,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滋润了当下人心。吴彬老师自掏腰包把百年老宅建设成百姓书屋,是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精神追求,值得肯定和赞杨。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百姓书屋,收藏的书目不仅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更有包括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各类书籍,存书量已高达2万多册。这里书香氤氲,还有做陶艺、赏书画、唱汉剧、学根雕等一些充满生机活力的传统技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农民们开阔眼界,锻炼了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的文化阵地,吸引劳作之余的群众近悦远来,自觉远离打麻将、买六合彩等低级趣味,是对农村社会治安的一大贡献。

  古民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拯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衡量城市建设成功与否,得看其是否保持了原有古民居的特有风貌。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对“失不可复”的古民居的保护,必须让依法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梅州要在古建筑、古民居保护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既要保护客家风格特色,又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在保护中扩大利用,以利用推动保护,使保护和利用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老宅变书屋,既留住了“乡愁”,也助推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缺不了文化振兴的助力。我们乐见越来越多这样的古民居、古建筑,得到妥善修缮保护的同时,注入文化的活力,让故园之思、家国梦想继续留存,久远故事、传统技艺更加鲜活,乡村振兴也就会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