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孩子不成才!"灯下黑"的原因是什么?

02.07.2016  04:38

   老师的孩子不成才!“灯下黑”的原因是什么?

  一点号小桔灯昨天

  近日,中国教育报发起了一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5%的教师认为比起其他行业,自己在教育子女上并没有优势。54%的教师认为自己陷入“教不好自己子女”的困境,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现象。

  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家,能教育管理好整班的学生,自己家里的一两个孩子,教育起来自然轻车熟路,不在话下。而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家的孩子,并不是如想像的那样,品学兼优,反而是学习不好,打架闹事的“混事魔王”。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耳边常听见这样的话:“对别人的孩子,我总是教得很好;对自己的孩子,我却束手无策。”“自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却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出类拔萃!”“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老师的孩子却不易成才,造成“灯下黑”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教师对于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其实,在智力水平方面,教师的孩子和其它孩子一样,有聪明的,有智力水平一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寻得学生正常的身心发面发展就可以了。而作为教师的孩子,被寄予了更好更高的期望。有专家指出,“过高期望值之下,产生的是两个结果,要么妥协,强迫自己满足父母的期望;要么回避,努力之后怎么也达不到,就选择逃离。”所以,成为好学生的只能是一小部分,而一大部分,在高期望之下,心理压力过大,学习不佳,表现更差。

  二是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专家,但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学校教育多注重的是管理,对学生进行集体的管理和教学,而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引领,沟通,亲情相伴,教育和生活同时进行。有的老师,在学生板着脸,师德尊严习惯了,到了家,也不能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刻板的将学校教育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之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理想中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教师角色“不下班”, 从而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同时感到学习的重压,童年不能快乐。

  三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当教师的人,当年在学校读书时也不一定是非常出色的学生。教师选择读书师范,当教师是认为老师职业稳定,生活压力不大,其性格追求平淡、智力也不出类拔萃。所以,孩子多会遗传家长这些特点。而要求孩子出色,不是因势利导的进行,而是一味的高标准,严要求,其结果也会事得其反。另外,教师工作繁重,每天杂事不断,心理压力大,情绪积结,回到家中,状态不佳,易发脾气,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的孩子,学习好的比较多,每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中,其父母是老师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一半以上。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老师的孩子,教育是非常失败的。抛开孩子自身的原因,发生这种“灯下黑”的情况,教师自己也要好好的思考自己的因素。是不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要求过高,没有认真的分析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老师”的身份太重,而淡化了父母的角色。

  当然,换一个角度,从更深一层思考,做为教师,全心,真心,不留半根草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却落得一个“灯下黑”的结果,是不是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理念和手段。(来源:一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