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报人笔耕九十载 写百字长联为广州喝彩

12.02.2018  08:52

梁俨然

大洋网讯 梁俨然9岁开始学习写作,毕生致力于诗词、对联以及史志的创作,共出版个人专著40多部,笔下诗词对联作品累计超过3000篇;在广州的白云山、华林寺、仁威庙、上下九步行街以及八和会馆等多处地标都可以看到梁老创作的楹联作品,他也因此被外界赠予了“白云山诗翁”“西关活掌故”等雅号。

虽已过期颐之年,但梁老并没有封笔的打算,春节将至,他花费近一个月创作了一副百余字的贺岁长联,为广州的新地标——“小蛮腰”广州塔喝彩。

初看这副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的贺岁长联时,绝对想不到是出自一位百岁老人之手,但当记者见到梁老后,一切的疑问便打消了:眼前的这位白头翁不仅思维清晰,记忆力过人,且讲话语速飞快,聊起广州的陈年旧事更是如数家珍。“我曾当了几十年的记者和编辑,头脑里还有好多没跟人分享过的事情呢。”梁老笑着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梁老依然保有豁达乐观的心态。

梁俨然出生于1916年,祖籍广东鹤山,本名梁松生。他9岁时进入“卜卜斋”(私塾)读书,接受了国学的启蒙,15岁时又在英文学校修了西洋文学课,18岁他便开始创作诗歌,并向当时的《民国日报》等媒体投稿。

抗战开始时,梁松生参加了抗敌后援会工作,在广州沦陷后他去到香港任《香港晚报》记者,并以“梁俨然”的名字发表文章,从那以后便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抗战胜利后梁俨然回到广州,先后担任过民国时期《中国日报》《广州日报》的采访部主任、总务主任等职,成了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很多广州人不知道,其实1949年以前广州就曾经办过《广州日报》了。”梁老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俨然调去市总工会职校担任行政及教学工作,一直到1979年退休,从此梁老便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楹联和诗歌的创作上。他加入了中国楹联协会、广东作家协会、广东新闻学会等组织,更担任过广东楹联协会的会长。早年因工作关系他对制药也产生了兴趣,到后来梁老甚至研究起了粤剧的创作。“我这辈子可以说是什么类型的文化都接触过,对于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也很感兴趣。

半夜起床写对联是常事

虽说集“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但梁老最喜欢的还是“吟诗作对”。退休后,他多次受邀到全省各地的地标建筑及家族祠堂撰写诗联,逢年过节也曾多次参加由本地媒体组织的征联评卷工作,平时更是不乏楹联爱好者向他邀对联。

楹联不仅要对仗工整,内容上更要呼应得当,有时为了找到一个恰当的字,要花上大半天来思考,但这种“烧脑”的创作形式却让梁老乐在其中。梁老的儿子说,梁老常在半夜醒来“开工”,“有时白天绞尽脑汁都无从下笔,睡到半夜突然有了灵感,他就忍不住起床把它写下来”。令梁老自豪的是,有些对联要由指定文字构成,但无论对方提出的字多么生僻刁钻,他总能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字“”成佳作。

花一个月时间构思对联

一般来说,梁老创作一副对联的时间都很短,一两天就能完成,但近期新鲜出炉的这副《小蛮腰长联》,足足花了一个月来构思。“这次真的用了好长时间,因为有些地方很难找到合适的对仗词,我每天晚上都要想很久。”梁老感慨道。

在这副长联中,梁老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上联引用历史事件烘托豪迈气魄,下联引用历史人物展现别样魅力,恰如广州塔给人的感觉,在塔身凌云的豪迈气魄中又带着“小蛮腰”独有的婀娜多姿。梁老说,为“小蛮腰”三个字找对仗让他最头痛,“小蛮腰本身是个典故,我想了好久好久,才想到了同为典故的‘长乐老’,男女相对应,寓意也好”。

同时梁老也指出,此次推出这副贺岁长联,是希望“抛砖引玉”,吸引社会上更多的年轻人也来参与到楹联的写作中来。“我写对联纯属爱好,想呼吁年轻人一同为广州的地标喝彩。

广州历史的“活词典

梁俨然老人如今跟女儿住在一起,生活起居基本可以自理,儿子也不时会过来探望他。人生走到第102个年头,他依然过得健康愉悦,记忆力更是惊人,没人陪他聊天的时候,他会自己坐在沙发上“开动脑筋”,把以前的故事在脑海里慢慢捋清楚;他能记住很多历史典故的出处,至今还能完整地背诵出《滕王阁序》《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其思维活跃度可见一斑。

在梁老的挚友、76岁的老艺术家葛芸生眼里,梁老就是一部广州历史的“活词典”,“以前的人都知道,要想了解历史故事,就去问老梁”。在葛老看来,一个老人的价值堪比一座图书馆,“图书馆没了尚可以重建,老人没了就找不回来了,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葛老也殷切盼望楹联这样的传统文化能与高科技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广州的各大地标建筑物上。

小蛮腰长联

桥连津渡绿径环廻

珠水源流云山挺秀

记识琶洲御敌黄埔谈兵

志壮冲霄雄心奋越

开伟业展弘图

豪情显耀盛世和谐

听艺苑讴歌优游长乐老

塔影悬空彩樑立地

风雷气势日月烘霞

恍漾红玉楼船木兰鞍马

戎装勇练巾帼航天

抱才华寻胜迹

旅趣闲娱邦邻辑睦

亮花城舞映婀娜小蛮腰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蔡凌跃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