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的县委大院缘何“最美”

17.05.2014  15:41

  本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中央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河北灵寿县委六十余年坚持原址办公,其“蜗居”的县委大院大楼几近“寒酸”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灵寿县委大院也被誉为“最美县委大院”。

  受此影响,舆论又发起了一场关于最美县委大院的关注和讨论热潮,各地陆续曝出一批“最美县委大院”。百度指数显示,本周有关“最美县委大院”的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再次飙升至1000以上,整体环比上涨了322%。

  在中央反四风、严禁政府兴建一切楼堂馆所的政策大背景下,“最美县委大院”的坚守,对于树立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无疑具有十分现实的启发和意义。那么,“最美县委大院”究竟美在哪?官方和民间舆论为何都对其不吝溢美之词?朴实甚至寒酸的县委大院被追捧的背后,又反映了大众舆论中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愿景?

   60年老房子成“新明星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灵寿县委大院,房子由芦苇席和黄泥做顶,部分办公室的天花板已经脱落,裸露的窟窿上甚至可以看见苇席、白灰、石膏层层修补的痕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寒酸”来形容的县委大院,最近却吸引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中央级媒体多方关注。媒体记者们带着一系列问题前往探究:六十年坚守是否如实?为什么会坚守至今?“最美县委大院”背后有着怎样的现实精神和启示?

  其实,这并不是灵寿县委大院第一次吸引主流媒体的关注目光,最早将灵寿县委大院公诸于众的是光明日报。今年1月初,继上年底刊发《“最美县委大院”的故事》后,光明日报再次刊发了一篇题为《“最美县委大院”不仅在湖南》的报道。由此,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灵寿县的县委大院进入公众视野。

  随后,河北本地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1月末,燕赵都市网首先揭开了灵寿县委大院的神秘面纱,称“历经60年风雨,灵寿县委几乎所有机构一直‘蜗居’在一个朴素的大院里,多次筹集到的建楼资金被投入到农村教育,被当地人称作‘最美县委大院’。

  多家当地媒体迅速转载并在网上引发网友大量评论。赞誉者认为,灵寿县委大院传递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认知:一座老院子身上,体现了一个地方党委政府一心为民的良心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过,也有人质疑真实性,担心“是否另一种做秀”?甚至有网友指出,在中央严令停建一切楼堂馆所的大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变相建楼,灵寿县委大院或许也存在变相造楼之举。

  直至本周,中央媒体再次聚焦了灵寿县这个破旧的县委大院。这一次,主流舆论不仅针对公众的不解和质疑一一给予了解答,更是对“最美县委大院”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老房子为何成为新明星?“陈旧的县委大院是一枚作风活化石”,“展示风气,点亮精神”……即使办公楼再简陋陈旧,一样是最美的“民心大厦”。

  新华网评论认为,政府的形象好坏,从来就不取决于办公楼的豪华程度,而是看政府是否把主要精力、财力用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是否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

  网友们这次也不吝溢美之词,“老房子连通的是民心,传承的是精神,树起的是丰碑。

  多地县委大院被誉“最美

  根据百度指数,我们发现,关于“最美县委大院”的话题讨论只是在最近两年才成为舆论的一个讨论热点,其背景正是中央三令五申的严禁政府建设一切楼堂馆所。但与此同时,豪华政府大楼则频频被媒体曝光,舆论关注上呈现多点分散的特点。

  相比而言,“最美县委大院”的舆论关注则十分集中。仔细分析,该话题曾出现过两个舆论峰值,分别在去年11月间和今年5月中旬。其中,去年11月为最高峰,百度指数一度超过1600。在这两个舆论高峰期内,媒体和公众发起了一波发现“最美县委大院”的热潮,许多不被人关注的古旧的县委大院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最早将“最美县委大院”推向舆论焦点的是湖南卫视的一组系列报道。在该组报道中,三湘大地上一批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通过媒体的报道进入了公众视野。

  比如,常德临澧县是开国元勋林伯渠和文学巨匠丁玲的故乡,其县委大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60多年来,临澧县委一直蜗居在几栋破旧的红砖瓦片房里。

  株洲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县委大院里四栋两层砖木办公楼,均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途经茶陵时曾在县委大院夜宿一晚。至今60多年里,县委大院只经历过两次小整修。

  还有,湘西龙山县委大院始建于1951年,至今已有62年历史。青砖黑瓦,生锈的电表箱,老旧的房檐,为减轻承重,县委二楼所有的房间都只是用木板相隔。

  随后,光明日报将“最美县委大院”的挖掘从湖南转向了全国。灵寿县委大院正是这个时候被发现并开始引发关注的。与之同步被发现的,还有建于1957年的河南卢氏县委大院和“民众经常在门口拉家常”的广西阳朔县委大院。

  此后,还有一些县委大院陆续见于媒体报道之中,比如云南崇明县、广西绥宁县、山东文登县和海南保亭县。其中,海南保亭县委大院的现状甚至一度引发了公众对“一刀切”地叫停政府兴建一切楼堂馆所政策的质疑。由于修建于30多年前的县委机关综合办公大楼被鉴定为危房,去年3月至今,保亭县党政机关众多部门,不得不在县城一小区临街铺面里租房办公。

   ■评析

  “最美大院”美在让利于民

  古旧甚至破败的县委大院,为何在公众眼中却是“最美”?通过对舆论话题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主流舆论在关于“最美县委大院”的讨论上,往往都指向了这样几点:一是“最美县委大院”美在真实,这些县委大院没有弄虚作假,也不是暗渡陈仓。而且虽然工作条件差,但大院里的人对待群众的热情不减,为群众办事的能力不打折;二是“最美县委大院”美在艰苦朴素的作风,几十年坚守不换的县委大院,让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三是“最美县委大院”美在执政为民理念,多地在旧大楼坚守,并非以其现有财力没能力建新楼,也不是没机会建,而是让利于民。

  而在民间舆论中,对“最美县委大院”予以肯定的声音同样占了主流。进一步分析后不难发现,“最美县委大院”被民众所追捧,其实还有这样一个因素:中央多次要求严禁修建楼堂馆所,严控审批政府大楼的建设规模,但部分地方政府仍偷梁换柱地建造超标办公楼。公众对“最美县委大院”不吝溢美之词,从侧面来说,也是对违规行为的鞭笞以及对政府强化监督的无限期许。

  从“最美县委大院”,到“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再到“最美基层干部”……公众对于各种“最美”现象的追捧背后,所反映的正是对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回归和坚守的期盼。当然,正如有评论人士所指出的,“最美县委大院”不应该成为新闻。因为只有当人们对“最美县委大院”不再感冒的时候,才说明政府办公楼的意义已经回归了正常轨道。(刘进 容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