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籍老红军】投笔从戎参建抗日根据地

11.10.2016  16:35

李东明(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  跃

  实 习 生  温敏樱

  在梅县区松源镇,有一位记者出身的革命老人,曾担任《梅县民报》和汕头《汕报》驻松口记者,还与人合办抗日报刊《东方民报》;后来投笔从戎,被派到东江游击区工作,率领东纵北江支队挺进北江,在英德东部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就是现年99岁高龄的老红军李东明。日前,记者专程来到广州,挖掘他在抗战中的英勇故事。

  与人合办报刊宣传抗日

  李东明出生于1917年7月,原名陈海萍,是梅县区松源镇人。他从小跟着父亲在松口生活。刚上初二时,因父亲生意失败导致负债累累,李东明不得不退学,和家人一起谋生计。

  李东明的儿子陈东昌说,虽然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喜欢读书、喜欢钻研。记者在李东明家中看到,他的书柜里堆满了各种革命书籍和铁路工作记录、研究心得,墙上挂着原梅县地区专员、原中共梅县地委副书记梁集祥等人赠送的字画和各种关于松口的照片、资料等。

  1934年,受老党员陈慰慈的影响,17岁的李东明接触到了革命思想。“我和陈慰慈很投缘,他将收藏的十多本马列著作交给我。我和同事李显云(李峰)、林汝舜共同阅读、深受感染,从此三人都信仰共产主义。”李东明说。

  1935年秋,李东明和林玉明、陈慰慈等人创办了《东方民报》宣传抗日救亡。他负责新闻采写,还担任《梅县民报》和汕头《汕报》驻松口记者。据李东明后来撰写的回忆录记载,1935年12月,北平大学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为此,他们成立了青年读书会等组织。各组织团体共有数百人,均以东方民报社为活动中心。“父亲认为,只有办好自己的报纸,才能做好抗日工作。”陈东昌说。

  1936年7月,《东方民报》被勒令停刊,李东明等人将其改名为《平报》,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同年12月,李东明等十余人秘密组织了松口救国会。1937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松口支部书记。后又发起组织了梅县救国会,负责编辑出版《救亡报》。同年3月,不到20岁的李东明出任中共梅县临工委书记。

  遭叛徒出卖在梅县被捕

  成为中共梅县地区的领导人后,李东明很快成了国民党抓捕的目标,他只好离家转移到中共闽粤赣边委。1937年10月,李东明参加红军,历任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代理科长。后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二支队,他成为最早的新四军一员,在张鼎丞的领导下工作,历任第二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新四军教导总队中共总支部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干部科长兼军医处政治协理员。“宣传队沿途写抗日标语,到了宿营地就进行宣传活动。在部队修整时,张鼎丞司令集合连、营、团干部和宣传队学习,我父亲负责讲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陈东昌说。

  1940年12月,因所在部队北撤时被打散,找不到组织的李东明便乔装成百姓回到梅县老家。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对新四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6000多名新四军官兵壮烈牺牲,李东明却因此躲过一劫。但因叛徒出卖,李东明1941年4月一回到梅县就被逮捕。

  被捕后,李东明的家人、部下和新四军教导总队干部李国玺等对他展开营救。“当时要被枪毙了,但父亲趁看守松懈之际,从厕所的后窗逃出,逃到30多里外的李国玺家中躲藏。”陈东昌说,为避免再次被发现,父亲改名为李东明。在躲避期间,李东明与另一位革命同志归队心切,打听到香港的八路军有公开的办事机构,便决定去香港。不料,两人在偷渡到香港途中被日军抓到深圳三门关做苦工,后来才逃到香港。

  领导北江支队建根据地

  到香港后,李东明找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希望廖助他回到新四军。没多久,香港沦陷,李东明被派到东江纵队,任政治部副主任。

  1944年12月,日军会攻粤北,乐昌、清远、英德、韶关先后被占领。1945年1月底,东江纵队在惠阳县坪山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北江支队由邬强任支队长、李东明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其任务是挺进北江,在英德东部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站稳脚跟后向粤北发展。

  1945年3月12日,邬强、李东明率北江支队400余人,与西北支队并肩从博罗县罗浮山出发,经过增城,渡过流溪河,进入从化。1945年3月17日,经过长途行军,北江支队到达英德县东部鱼湾地区的坝子白围村,顺利挺进北江。

  抗战胜利时,东江纵队按照中央部署北撤至山东,李东明任北撤部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此后,李东明任华东军区铁路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济南解放后,任济南铁路局副局长、党委常委,直至离休。

  “父亲常说,他一生都投身革命,这辈子死里逃生都是家常便饭,但他问心无愧、无怨无悔。”陈东昌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