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考量中英关系不要光盯着“大单”
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抵达英国首都伦敦,开始对英国为期3天的访问。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中英联合声明》,并签署了总值达140亿英镑(约合238亿美元)的贸易和投资协议。
许多观察家和媒体,都将对此次访问的关注,聚焦在双边经济交流,尤其“大单”上,这是有充分理由的。2010年卡梅伦首相刚刚任职时,中英双边贸易总额为630亿美元;2013年已升至700.4亿美元。其中英国对华出口增长尤为迅速,由2010年的76亿英镑升至2013年的124亿英镑。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中国外贸整体低迷的一段时间里,中英双边贸易也呈逆势上扬态势。今年1-5月,中英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速高达22%,增幅位列同期欧盟主要国家之首,充分表明两国贸易增长深具潜力。此次访问期间,两国政府首脑重申了一年内实现双边贸易总额1000亿美元的承诺,这无疑会令人们对“大单”的期望值被抬得更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风险的微妙时期,迫切需要拓展海外贸易、投资渠道,而英国市场具有独特价值;与之相应,英国也希望借加强与中国间的贸易关系,抵消欧元区经济提振乏力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大单”自然有增多、增大趋势,对此多加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但必须看到,经济关系,仅是中英两个世界重要国家间关系的一个侧面、一个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际风云变幻和两国间政治或其他因素的牵制、干扰。例如,在卡梅伦首相上任之初,中英两国间政治关系一度趋冷,经贸和投资关系也受到波及。在这期间,像伦敦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这样的“大题目”,也一度受到冷落。由此可见,政治关系的稳定,是经济关系稳定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大单”得以出现和落实的土壤。
当今国际社会风云变化,中英关系也并非独处一隅的“绝缘体”。高铁话题的由热趋冷,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的话题不断,都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乌克兰、叙利亚等热点的形势演变,也都可能成为影响中英双边经贸关系,影响部分“大单”前景的因素。
正因如此,衡量中英关系时,不应仅仅着重于那些光鲜夺目的“大单”,而更应注重两国关系中政治、高层互访、双边交流等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因素,以及国际形势的演变和牵制。此次李克强总理访英,所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覆盖面广泛,包含内容多达30项。人们的关注点,也应发散一些才好。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