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大妈耳聋后爱上写作 用文字回忆父母爱情

01.04.2016  06:08

外婆在时,对我疼爱有加,父母成家立业的事也只讲给我一人听。那是1947年……”前几天,68岁的秦新玲刚写完一篇4000多字的《我的父亲母亲》。秦新玲用10天时间回忆和写作,希望6个弟妹也能了解父母当年的不易,但她却无法听到别人对这篇文章的点评,因为她在四年前失去了听力。

买菜时突然听不见声音

2012年5月,毕塬路马家堡村的秦新玲正在市场买菜,突然感觉耳边嗡的一声响,随后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市场的嘈杂、商贩说的价钱,完全成了无声的画面。慌忙赶来的儿子带她到医院,秦新玲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

我对我妈有愧。”儿子刘雪峰无奈地说,母亲之前就说过耳朵总是响,但当时父亲在住院没在意,以为老人是累着了。“医生说,要是能再早来几天,也许就能看好。”刘雪峰说。

生性好强的秦新玲不愿轻言放弃,她试助听器、喝中药,甚至还找过偏方,但都没效。“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废人,想一头扎进咸阳湖。”原本温柔的她开始变得暴躁,对老伴刘春运也失去耐心,经常发脾气、发牢骚。

家里堆满用来交流的纸条

3月30日上午,华商报记者来到秦新玲家,老人精神状态很好,但因为听不见声音,她自己的说话声很大,关门时也会非常用力。简单的问题,秦新玲通过手势和口形就能明白,复杂一点的就通过文字交流。

我母亲很聪明,我们想说的她一般都能猜出来。”刘雪峰说,刚开始他们都不习惯,但一想到母亲更难受,就只能想办法适应。这些年来,家里的已经积攒了成堆的便笺本和纸条,都用来跟母亲交流的。

失去听力后,秦新玲跟老伴吵过、闹过,但却只给双方带来了负面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的秦新玲开始看书,原本就爱学习的她在每晚睡觉前,坚持一个小时的阅读。“我那时候就想不管再困,这个习惯也要坚持下来。”随后,秦新玲又开始摘抄,不管走到哪儿,只要有书,她就翻开看看,发现喜欢的文字和语句,就立刻摘抄到随身携带的小本上。有一次,她去医院看病,看到医生桌上有一本书讲的就是有关自己病情的介绍,也立马抄下来回家研究。

曾为了照顾弟妹放弃工作

母亲在安康永红师范上学,父亲在当地法院当文书,两人在小小的县城很难不相遇。有着苗条身材、动人大眼睛的母亲,在父亲脑海里挥之不去……”在秦新玲的文字中,可以读到老一辈人朴素真诚的感情。秦新玲也在文中提到,母亲早逝,还在远处教书的父亲,根本无暇顾及家中,作为长女已投身教育事业的她只能放弃工作回到家中,照顾6个弟妹。

在失去听力两年后,秦新玲并不放弃自己,勤奋的她几乎每天都要写一些文字,这是她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我写父母爱情,就是想让弟妹能知道当年发生的事。”秦新玲说,弟妹家中都有父母结婚时的照片,但他们并不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她希望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后辈的人了解。

家族中如果有人去世,她也会帮着写回忆录。”秦新玲的好姐妹张浩贤说,自己是秦新玲的第一位读者。张浩贤说,她至今仍坚信朋友的听力在某一天会恢复。 华商报记者 吕兰 实习记者 高盈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