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每年新增聋儿超2000人 耳科专家:1-3岁必须进行有效干预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实习生吴大海、通讯员高龙报道:广东每年新增聋儿2000人,全省听力残疾人口数已达136.1万人。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记者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举办“关注儿童听力健康”大型义诊宣传活动。耳科专家表示,听觉的缺失对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如果在1至3岁的黄金时期没有进行有效干预,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因聋致哑’。”
摄影: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实习生吴大海、通讯员高龙。
广东听力残疾人士达136.1万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因聋致哑的问题尤为突出。省二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彭宏介绍,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听力言语残疾者达2780万, 占残疾人总数的33.52%。广东的形势较全国水平稍好,但也不容乐观,“目前,广东省听力残疾人士达到136.1万人,是各类残疾之首,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数据显示,全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460万,其中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达80万,并且每年有3万左右聋儿出生,还会发现6-8万迟发性耳聋患儿。其中,大部分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广东每年新增聋儿超过2千人。
“如果耳聋没有及早发现,一旦聋儿错过言语发育的黄金期,很可能因聋致哑,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彭宏表示,儿童听力障碍完全可防可控,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完全可以让听力障碍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先天失聪或在出生早期就患有听力缺损的儿童,如果在出生后6至9个月内明确听力损失并给予适当干预,患儿5岁时的语言能力与正常儿童基本没有差别。
40%-60%重度耳聋源于遗传因素
彭宏介绍,儿童听力损失的原因跟其他儿童疾病一样,都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研究表明,40%-60%重度耳聋源于遗传因素,另外与生产、感染、耳毒性药物、新生儿窒息等其他因素有关。
怎样才能在早期发现儿童听力损失,并且对症下药呢?彭宏说,首先应该规范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筛查。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3天以内在清除外耳道羊水和胎脂后完成第一次基本的听力筛查。此外,出生后第42天、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更为详尽的电生理学检查和行为测听检查,这个阶段是最后明确诊断并尽早进行听力干预的最关键时刻。
另外,彭宏提醒,在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48小时及以上的新生儿、早产儿,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高胆红素血症、有感音神经性或传导性听力损失相关综合征症状或体征的患儿更加需要注意,“但现实情况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并不能一次性明确诊断。因此,配合耳聋基因筛查非常关键。”
据了解,目前研究已发现200多个基因的功能异常与人类耳聋的发生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人群携带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的比例约为12%,即每100人中有12人携带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缺陷。因此,听力正常的夫妇完全可能因为携带致聋基因突变而生育遗传性耳聋患儿。
三岁前须对聋儿有效干预
对于已经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常常会发生令医生感到惋惜的事。“很多时候,恰恰是家长延误了孩子的治病机会。有些家长听说孩子患有听力障碍,其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我们家从来没有过,所以不会有;再有就是觉得这是件羞耻的事,讳疾忌医。”彭宏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听力有障碍,首先要找耳科专家就诊,明确耳聋的性质和程度。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积极有效的干预,才能避免“因聋致哑”。
在听力损失的儿童中,有部分儿童是因为外耳道耵聍堵塞、中耳积液或中耳炎等原因致聋,这些耳聋患儿大多数可以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恢复听力。但是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耳聋儿童,他们往往以感音神经性耳聋为主,药物治疗基本没有效果。彭宏说道:“1~3岁是言语发育的黄金期,如果听不到,这些孩子就会错过语音发展的关键时期,听不到而说不出来,也就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很多患儿无法通过药物治疗,但我们有别的方式能令他们也听见声音。”彭宏表示,听力缺失在40~70分贝区间的患儿,只要在专业验配师的指导下尽早佩戴助听器,就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而听力缺失超过80分贝的重度至极重度耳聋的患儿,可采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有效率达到95%以上,也能避免“因聋致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