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联保,保护活化,番禺这座百年书院重现风采

16.06.2020  07:54

大洋网讯 日前,“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举行。本次推介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主办,推介案例分典型项目和典型区域两类共15个,“番禺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善世堂修缮工程”“九成书院活化利用”分别斩获3个荣誉称号。

2014年以来,番禺区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累计开展文物修缮、抢险加固、保养维护工程170余项,一大批文物保存状况得以切实改善。建立文物保护监督员、信息员队伍,密集开展文物安全巡查,深入一线,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基层。设立文物保护服务工作站、祠堂文化研究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

番禺区“三级联保”体系成效显著

番禺区不可移动文物众多,保护任务繁重。通过组建文物“三级联保”体系,区-镇街-村居分级负责,深入一线,开展精确摸排调查文物现状和文物保护工作难点,为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打下基础。强化文物保护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组建强力的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推进。精准施策,面对难题,早发现、早解决,细分工作流程,化繁为简,有效推进文物修缮,番禺区不断探索,建立较为成熟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与时俱进,出台多套工作办法,给予文物工作制度保障,使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善世堂重现风采

善世堂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石一村德兴大街14号。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0),与沙湾留耕堂等并称为“番禺四大古祠”,建筑规模较宏大,三雕一塑精美。

项目的实施,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村民、族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克服了资金筹集、修缮意见众多等困难。政府资金适度支持,以陈昌为代表的陈氏后人积极捐款(600多万元)。自主制定保护工程的日常操作规范,充分征求文物专家意见,恪守文物修缮原则,该项目参评2017年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评选活动,入围全国十六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专门成立了48人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联系各大媒体,积极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帮助,倾听各方意见,争取最大公约数,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有机融合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典范。

九成书院活化利用

九成书院位于番禺区大龙街新桥村新桥小学左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原为一座三路建筑,现仅存中路主体建筑。九成书院约于1920年创办作儿童启蒙的“养政国民学校”,由周柏憩任第一任校长,后改“育贤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为“中心小学”,后又改为“新桥小学”。书院从建立至今,一直发挥教育功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2014年在市、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下完成修缮工作。现由新桥小学用作武术、醒狮训练、表演活动场地。

九成书院活化利用的主要亮点是:有效地延续原功能,让文物活起来。包括弘扬醒狮文化,促进非遗传承;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画艺术;发挥载体优势,打造文化名片。如结合教学开展的一场活动,就有非遗展示项目传承人、新桥小学师生及家长代表等共600多人参加。活动现场进行了番禺区非遗的名录展览及项目展示、《禺山记忆——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首发揭幕仪式、学校非遗传承成果的展示,以及六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的颁牌仪式。活动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文化历史延续性的探索,都具有促进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许林海 林敏 钟思如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 肖桂来 通讯员林敏 钟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