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新城市议程关注生态环境和城乡改造
21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时代宣告来临。
未来城市如何发展?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人居大会给出了答案。
第三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在厄瓜多尔基多市举行,是继1976年和1996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后,进入21世纪后首次召开的全球人居盛会。大会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政要,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学术团体等共约4.5万人参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勾画了未来20年世界城市发展蓝图。
《新城市议程》指出,城市化是各国发展的引擎,但面临的生态环境退化和城市贫困问题比较突出。自1976年和1996年在温哥华和伊斯坦布尔举行了联合国人居大会,以及2000年实施了新千年发展目标以来,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然而,持续存在的城市贫困,与日俱增的生态环境退化,仍是全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接近翻番,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以及环境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给城市永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会议成果《新城市议程》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城市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改造棚户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关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正式通过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具有里程碑意义。《新城市议程》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份着眼于行动的文件,将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设定全球标准,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应当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以及如何在城市中生活。《新城市议程》对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城市发展设想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行论述,强调未来城市发展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改造棚户区和应对气候变化。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是大会讨论的六大重点领域之一。会议讨论的六大重点领域是:宜居城市、城市制度、空间发展、城市经济、城市住房与基本服务、城市生态与环境。其中,城市生态与环境包括城市适应性、城市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危机管理等。到2050年,预计将有90亿人口共用地球资源。随着城市扩张,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方面,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未来人类居住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新城市议程》明确提出的未来理想的人类居住区应包括“着力建设和完善包括优良生态环境在内的”8个领域,未来设想的人类居住区,至少体现在包括实现社会功能、促进公民参与、可持续经济增长以及优良生态环境等8个重点领域。其中,优良生态环境重点要“保护、保存、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水、自然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转向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未来理想的居住区要着眼实现土地的社会和生态功能,着眼于逐步实现拥有足够住房的权利,这是拥有富足生活权利的组成部分。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消除贫困、改善棚户区住房,是《新城市议程》倡导的未来城市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新城市议程》要求,未来城市发展要坚持生态环境永续发展原则,推广清洁能源,在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程中,可持续地利用土地和资源,包括采用健康的、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推广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建设适应性强的城市;减少灾害风险,减轻和应对气候变化。《新城市议程》还要求,不遗漏任何人,消除一切贫困,为所有人提供平等使用物质、社会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机会,以及足够的、能支付的住房。
《新城市议程》突出城市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消除城市贫困新理念,与林业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一方面,林业现代化建设为落实城市时代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国际上,通过实施城市绿化等生态建设和保护行动,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居住区、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已成为城市时代新发展主题。典型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新加坡等,通过坚持植树造林、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促进城市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在国内,长期以来,中国不断加强林业建设,促进绿色、生态、宜居的人类居住区发展;积极推动城乡绿化,持续增加人均绿地面积;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城乡绿色生态空间;深入推进环城绿带建设,加快构建区域生态廊道;加快推进林业改革,不断释放创绿增绿活力;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切实增强城市减灾抗灾能力;扩大城市森林,着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另一方面,城市时代新城市发展理念为林业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明晰思路找准方向,明确重点建设领域,为着力森林城市建设、增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城乡湿地保护以及为林业消除贫困加快林区棚户区改造等,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张利明 赵金成 曾以禹 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