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机器换人” 关注东莞产业工人升级

30.06.2014  10:17

  ■东莞誉铭新工业有限公司机器人生产线 本报资料图 首席记者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当我国东部地区一些企业机器换人现象升温,当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数十倍时,有人担忧,“机器换人”时代是不是来了?会不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对此,东莞的回答是: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

  日前,《人民日报》推出的《聚焦“机器换人”——转型中的农民工》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以东莞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机器换人”现象,在展现东莞通过“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

  “机器换人”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一台电脑织机可替代8名工人,全镇数控织机超4万台。报道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了东莞毛织产业重镇大朗,深刻展现大朗镇毛织产业的“机器革命”。

  报道援引纺织工周丽芳的亲身感受,对比“机器换人”前后工作效率的变化:数控织机半小时就能织出10件毛衣,相当于过去5天的工作量。作为一名在毛织服装厂工作10年的流水线工人,周丽芳从2008年起学习电脑织机,由于眼明手快,现在一个人可以看8台机器,在行业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对周丽芳而言,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人工去拉机,经常会夹到手指,现在只要手指摁下按键,机器就可以按照程序运作。”作为熟练工,她的月工资涨到3500多元。

   大朗镇为何大力推动“机器换人”?

  对此,报道采访了毛织服装厂厂长李运来,他称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人难招,工资贵。他介绍说,目前纺织业的熟练工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一台电脑织机可以省30名工人,人工成本就可缩减1/6-1/8。国产织机每台10万-13万元,投资很快能收回。

  李运来说,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效率的提升,“现在社保压力少了,产品次品率低了,质量更有保障,过去从来不找我们的中高端品牌订单也能接到了。

  通过“机器换人”大大节约成本的不仅仅是李运来的企业。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几乎看不见工人,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手摇织机部有400多名工人,现在手摇织机全部淘汰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电脑织机工作效率是手摇织机的2.5倍,公司有1000台电脑织机,可以少请4000人,仅织片一道工序就节约八成劳动力成本。

  报道说,据统计,2013年底大朗镇的数控织机总量已超过4万台,按一台数控织机替代8名工人算,可以少用30多万产业工人。大朗的故事,在东莞每个镇街发生。日前,东莞市经信局等部门对441家企业调研发现,近5年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占到66%。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