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人的中秋怎么过?不能不知的风俗
肇庆人过中秋佳节,节目必然少不了赏月、拜月光、吃月饼、吃田螺等传统元素。在肇庆,各地的中秋习俗可谓异彩纷呈,如封开的山歌对唱,鼎湖、高要的烧番塔,四会拜月姑,端州白石村训火头等。中秋节前后,肇庆城乡大地处处都勾画出一幅欢乐图。
烧红番塔比吉祥
我市高要、鼎湖一些乡村中秋节保留着“烧番塔”习俗。当天晚上,全村老少围在一起然后在膛内点燃树枝柴草。熊熊的火苗往上窜,火星一起,在村中空地用砖头石块垒砌起锥形的“塔”,直喷而出,村民边烧边唱“番塔”歌,场面极为壮观。
“番塔”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有的地方还会举行比赛,看哪座“番塔”烧得更通红、火苗窜得更高,气氛更加热闹。“烧番塔”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说法,有传是为纪念清代抗法将领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有传是纪念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到今天,人们则是为祈求吉祥和来年丰收。
舞火龙,训火头
“舞火龙”,也是中秋节富有传统特色的习俗。肇庆人过中秋都爱玩火。除了烧番塔,端州黄岗白石村也“舞火龙”,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训火头”。中秋之夜,白石村里比平日还要安静,原来村民们大多数都去河堤边看“训火头”。用树枝等扎捆成一个球并将其点燃,表演者把火头不停地舞动,拖出一条长长的火焰,看起来惊险刺激,最招小孩子喜欢。
据《肇庆市志》记载,怀集县桥头、下帅等乡镇中秋之夜还有摆歌堂、唱夜歌的特色风情。
对月当歌传情意
封开的中秋节抹上一丝浪漫色彩。月圆之夜,贺江两岸飘荡着婉转悦耳的歌声,村民们动情对唱山歌。据介绍,封开从前住着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他们常常对唱山歌,中秋之夜尤为喜欢对月当歌,唱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当然,唱山歌的主角自然非男女青年莫属,因此他们往往借歌传情,互诉心底爱慕之意。有的男青年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平时难找机会表白,就巧借中秋之夜的山歌对唱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似无意却是有心。如今,中秋夜的山歌还唱到了乡镇的公共场所。中秋当晚,镇文化广场就有很多青年男女唱山歌,有的人还踏歌起舞,场面十分热闹。
带上礼品回娘家
农历八月初开始,肇庆的新婚夫妇要向大范围的长辈、亲戚送月饼,并佐以猪肉、米、面条、糖果为礼物。其中,出家的女儿都会回娘家送月饼,这是必不可少的;晚辈给长辈,子女给父母送月饼。四会市石狗镇回龙村在这方面却有自己的风俗。每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附近的村子会变得异常热闹,商店里月饼的销售到这时候才红火起来。原来,从古至今,回龙村都保留着少为外人所知晓的独特风俗——嫁出去的女儿大多在中秋节过后才回娘家给长辈送月饼。
赏月拜月光品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当天,肇庆的家庭主妇一早起来,用月饼、水果祭祖拜神,晚上全家围桌而吃团圆饭。晚饭过后,便举行“拜月光”仪式。家庭主妇在天台或门口竖起竹竿,挂上彩灯和灯笼,在桌上摆好月饼、柚子、芋头、苹果等节令食品,焚香燃烛,烧“月光衣”,对月而祭。拜月完毕后,把月饼分给家人品尝,然后一家老少吃粥、吃田螺,畅叙至深夜。正因为要“拜月光”,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作“拜月节”。
在四会,就有“拜月姑”的习俗。据《广东志书》记载,四会县“中秋设果饼,望月而拜,致词,谓之请月姑。”此处的“月姑”是民间祭奉的月神,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来看,“月姑”指的应是嫦娥。
月饼最初就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才慢慢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正因为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也称之为“团圆饼”。
月饼这一传统食品也在一年又一年的中秋节中不经意地“更新换代”。从过去的油纸包装到现在的铁盒、木盒、豪华礼品装,从过去的莲蓉到现在的水果、瑶柱等馅料,月饼的变化可谓令人眼花缭乱。
也许旧时的月饼味道、口感比不上现在,但今年72岁的林锡元却回味无穷。“以前倚岩茶楼、西江饭店等老茶楼都有月饼卖,一些卖食品的档口也会设置卖月饼档口,每到中秋节,正东路、天宁路一带卖月饼的商店总是顾客盈门,老字号的月饼更是受人青睐。”林锡元说,从前且不说有铁盒包装,有纸盒包装已算是精装,大多数是用一张油纸包好四个一筒,外面再包一张画有嫦娥奔月的红纸,绑上绳子就好。
来源:肇庆旅游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