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殡仪馆副馆长:“善心善举,无所畏惧”

02.04.2016  14:15

  (图为肇庆市殡仪馆副馆长陈建标。记者 李志斌 摄)

  忌谈生死,避讳与死亡有关的事物、场所,对不少人来说是“人之常情”。然而,肇庆市殡仪馆副馆长陈建标,却将16年的时光奉献给如此特殊的行业。他为生命送行,始终怀着一颗“做善事”的心,让每一个生命在最后一程有尊严地离去。

   直面死亡体会别样感受

  “1999年,我刚入行的时候,广东正实施全面殡葬改革,改革要求遗体进行百分之百火化。但那会儿群众大多不理解政策的含义,对于遗体火化的益处也知道的不多,所以刚开始我们的工作是很难进行的。”陈建标在向记者回忆起他刚入行时,大多数市民都不买他的账,至今仍十分感慨。“有时候我和同事去农村进行遗体回收时,村民不理解不配合,心里都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坚持旧习俗的观点,希望沿用土葬的方式处理逝者的遗体。但我们有自己的工作,我们需要执行相关的政策,所以只能耐心地去跟村民沟通、解释和他们普及火葬的好处,争取让村民支持我们的工作。不过阻力很大,有时也会出现肢体上的冲突与对抗,村民会推搡我们的工作人员,恶语相向,甚至破坏车辆。

  除了回收遗体外,陈建标还在馆内的其他岗位工作过,比如为逝者“化妆”。化妆对普通市民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于是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对陈建标来说,这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我们曾遇到过因车祸而导致逝者面容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情况,而且家属要求尽量复原面貌。我们就根据逝者家属提供的照片,一步步将伤口缝合好。尽管我们已经很努力很细心,但逝者的容貌最多也只能恢复到七成左右。”陈建标感叹,从事这份职业,很多时候需要有勇气,需要坚守,不然很容易因为工作中面对的各种情况而放弃。

   以“善 为首无所畏惧

  长久以来,殡葬业饱受偏见,在传统观念里,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殡葬从业人员也一直得不到尊重。但仔细想来,没有人能够活着离开所处的世界,殡葬是人生的最后一课,就像最后的毕业典礼,它应该和其他任何典礼一样,获得我们的接纳和尊重。

  而从事殡葬行业的陈建标,因为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死者,这些是普通市民十分避讳的,所以他时常会被别人区别对待。很多时候,面对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与问候,往往也因职业的特殊性而闪烁其词,或者回答得模棱两可,或者变换说法,跟别人说自己是“化妆师”之类的。通常的情况是,除了自己的亲人,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究竟从事什么行业。显然,当时投身殡葬行业时的陈建标并不被他人看好。

  “当初自己选择做这一行,一是因为恰逢广东1999年殡葬改革,出于对这份职业的好奇和一颗向善的心;二是因为年龄不大,年轻人敢闯敢拼,有勇气有干劲,做好了思想准备去接触殡葬业。

  那时候,陈建标的决定是家人万万不能理解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殡葬业?”面对疑问,陈建标更多的是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解释、争取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我们不是坑蒙拐骗,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工作无分贵贱,我们是在做善事,我们为逝者做最后的服务。用平常心去面对死者,去面对死者家属,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而且,百分之百火葬对于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的土葬,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观念的变化而逐步被舍弃。”陈建标向记者谈起跟家人重复了几百遍的这番话。

   阳光之路继续前行

  当殡仪馆礼厅的门缓缓打开,往往意味着生者与死者的最后诀别。如果家属们看到逝者面容安详,就多少能获得安慰,这也是陈建标和他的同事们最大的心愿。

  陈建标清楚,社会观念日益开放,对于传统的固守也不像以前难以改变,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也相对以前来说减少了许多,近年来也兴起了如“树葬”“海葬”“生态葬”等可喜的变化。

  比如今年3月份,肇庆市殡仪馆举行公众开放日体验活动,邀请十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媒体记者、群众代表前来参观,零距离接触殡仪服务,并向市民宣传文明拜祭、绿色殡葬。

  陈建标坦言,他很希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尊重、理解殡葬业和殡葬从业者。但在这条“阳光之路”上,他会继续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记者 李志斌 实习生 杨灿烽

    来源: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