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菜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滞胀来临
2.3%的CPI只是经济学定义里的爬行的通胀区间。温和的通胀区间大约在3%至6%,在此之后才是真正会影响生活的通胀。目前的CPI和PPI数据,其实显示了经济筑底的信号,我们有必要尊重市场正常的调节规律。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了2016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2.3%,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部分分类涨幅较高。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涨幅达35.8%,把通胀率拉高了0.9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8.4%,则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对于物价上涨,很多人第一感受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货又膨胀了。但是,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数据——在连续四年多同比负增长,今年前三个月降幅连续收敛后,PPI环比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也是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却初步显示了经济已然探底的可能性。为何衡量经济的同步指标,结果感受却不尽相同?有意见认为,这是滞胀的先兆。
从数据上来看,2.3%的CPI显然只是经济学定义里的爬行的通胀区间。温和的通胀区间大约在3%至6%,在此之后才是真正会影响生活的通胀。而且,该数据甚至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的2.4%,离此前全国人大会议设定的3%CPI目标尚有距离。何况,物价回升对经济有一定支撑作用。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重回扩张区间,显示出经济回暖的积极迹象,昨日公布的PPI数据也佐证着经济回暖的信号。
民众之所以会产生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加重的感受,主要原因还是蔬菜和猪肉这两大基础生活商品价格的大幅变化。
统计局在报告中也解释,前期全国低温寒潮影响了鲜菜的生长,与去年3月相比市场供应相对不足,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而在经历了深亏和环保压力的禁养、限养,大量养殖场户退出后,国内生猪产能在近年来持续处于低位,最近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再次下跌至3.67亿头、0.38亿头。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供需吃紧将成为影响猪肉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的低通胀加上一段时期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市场流动性较充足,但真正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量并不大。货币发行正在逐渐产生累积效应。而资本市场如股市并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理财产品价格更是跌破4%关口,普遍的资产配置荒使得大量资金易涌入到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这也是物价与楼价在今年春天齐飞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CPI和PPI数据,其实显示了经济筑底的信号,我们有必要尊重市场正常的调节规律。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肉菜这些基础生活商品价格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负担。要缓解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感受,仍然需要在供给侧着力。
比如可以通过进出口机制来对供需进行调节,进口国内稀缺产品,国内产量过剩的产品要通过出口来缓解市场供求矛盾;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也能够有助平抑物价;而针对资金集中炒作商品的情况,可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
总之,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