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世界肝炎日:预防病毒性肝炎 接种疫苗尤为必要

29.07.2023  07:20
第23个世界肝炎日:预防病毒性肝炎 接种疫苗尤为必要 - 新浪广东
第23个世界肝炎日:预防病毒性肝炎 接种疫苗尤为必要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2023年7月28日是第2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肝病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常见的有5种,分别是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7月28日,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区珠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织的肝炎日义诊公益活动在广州开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彭亮参与了义诊活动,他指出,“病毒性肝炎最有效预防措施就是接种疫苗。目前,甲肝、乙肝、戊肝都有疫苗可以预防。

   我国最常见的肝炎——乙型肝炎

  乙肝给全世界的卫生事业带来极大的负担,大量研究显示,我国约85%肝癌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由三种: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占新发感染的40%-50%,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传播为主,包括输注未经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和无防护性的性行为。乙肝病毒也可经破损的粘膜或皮肤传播,如职业暴露、修足、纹身、扎耳洞、公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多年来,我国全面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接种率均已达到90%以上,我国免费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实现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全覆盖。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接种疫苗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但值得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因人而异。彭亮建议,成年人可定期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若抗体滴度低于一定水平,比如在10mIU/ml以下需要重新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慢性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仅分别为22.1%和15%,对此彭亮表示,今后还应持续扩大筛查力度,提高公众早筛意识,提升诊断率和治疗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防吃出来的“戊肝

  相比乙肝,公众对吃出来的“戊肝”可能知之甚少。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2010万人感染HEV,造成约340万例临床病例和7万例死亡。我国处于戊肝高发流行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是一种吃出来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市民不管是选择外卖还是自煮,都要特别注意食源性疾病的预防,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海产品,都容易造成感染戊型肝炎。研究显示,贝壳类海产品戊肝病毒携带率高,其中毛蚶、花蛤、泥蚶都有较高携带率,所以爱吃生腌食品的市民应尤其重视。同时饮食中还要注重卫生,不喝生水等。

  没有戊肝抗体的人都有可能会感染戊肝病毒。但基础肝病患者、孕妇、老年人感染后症状明显更严重,致死率更高。彭亮表示,孕妇感染戊肝病毒后易发生暴发性肝炎,进而发展成为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病死率可达10%-50%,尤其是妊娠晚期,此外戊肝病毒还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流产、早产甚至死产;有基础慢性肝病者感染戊肝病毒后,通常预后较差,易发展为重症肝炎,如肝硬化患者,在感染戊肝病毒后,极易进展为急性肝衰竭,增加病死率;另外老年人在感染戊肝后,病情往往比较严重、病程较长、病死率也会相应增高。

  2022年,《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发布明确:对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高风险人群,以及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推荐接种戊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今年的5月20日,在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戊肝防治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牵头并发起,联合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及其感染科、肝病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构建全国性的戊型肝炎数据库,加强交流合作,以医防融合为宗旨,降低疾病危害,同时推动戊肝领域的学术进展,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戊型肝炎的防治策略奠定基础。

  同时,本次肝炎日义诊活动也特邀到以天河珠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燕主任为首的家庭医生团队,在现场开展乙肝、戊肝疫苗咨询以及答疑解惑,社区居民都积极参与了乙肝、戊肝抗体免费筛查,在互动中获得养肝护肝的生活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