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还能让我安静地当妈吗?

02.04.2016  08:04

    聊吧

    杨可

    最近发现一个事儿,不知道哪里冒出来好多专业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堆育儿理论,还结合实际案例手把手指点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恨不得把家长都弄去每个星期上次课。更有甚者,甩出“不懂教育对子女教育造成的伤害是再多的时间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预防胜于救治”的论调,上来先预设家长都不开窍,不用心,好像没这些理论指导孩子就要受伤害。

    没错,养孩子其实是一个家庭和孩子一起陪伴成长的过程。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之前,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怎么养育孩子也就是凭着自己原生家庭的经验和成长时的见闻摸着石头过河。碰到具体问题如何解决是需要学习的,但为家长提供信息和站在专家立场垄断育儿知识的合法性、高屋建瓴指导家长是两回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缘分什么时候被专业导师接管了?我该如何对待孩子,我该几点到几点跟孩子做什么游戏,难道是有模板的吗?且不说这些专家是否真的货真价实,即便在社会科学的专业领域内,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都不会无底线地矮化行动者的实践理性。

    相反,社会科学家重视行动者的知识,常人知识和专业理论是存在交互性的。也就是说,育儿专家和咱普通爹妈其实不用谁非要教育谁,咱们可以把专业理论拿来就用,咱们的经验还可以再通过概念化转换成专家的理论。再举个例子,当年怀孕的时候我也曾钻研过厚厚的《斯波克育儿经》,没想到的是,斯波克医生,这位被誉为开创了儿童教育史新时代的美国儿科权威开篇就告诉你别担心,作为父母的直觉会告诉你什么是合适的,“你不要被专家的忠告吓倒。你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常识。”专家并不觉得专业知识高于常识,专家并不欺负作为常人的父母。在斯波克医生看来,还有什么比父母凭着慈爱的天性为孩子所做的更好呢?

    回看而今这些宣传育儿的推送,好像更多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传递焦虑,或者说建构焦虑?我“小人之心”一下,也许建构出父母的焦虑感,将平常父母的育儿经验“问题化”是建立专家话语权威、开拓职业市场的第一步。日前看到一篇神奇的推送文章名为《不懂保税仓,简直侮辱了好妈妈的称呼》,一开始完全没get到它的逻辑,看下去才发现是活生生的硬广,教育我们要想当潮妈辣妈不可忽视海淘修养。想到万千父母和我一样充满喜悦地生儿育女,到头来只是变成了被教育的对象,努力争当“可以教育好的父母”;尤其又看到有商业目标闪烁其间,感到当妈的饭碗也要被专业人士抢了,不禁悲愤交加。

    我想说的是,育儿专家老在那儿专业地“唠叨”,我还怎么安静地当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