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切除胆囊

12.04.2016  16:00

  肿瘤防治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很多人都以为孙中山先生死于肝癌,但是,协和医院的病历显示,孙中山先生其实是患上了胆囊腺癌,从癌症确诊到病逝只有短短的46天。这是怎样一种凶险的疾病,在短期内就夺走了一代革命伟人的生命?在日前举行的,由广东省医师协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年会——暨第六届岭南肝胆胰微创外科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主任王捷教授为我们解开“癌中之王”——胆囊癌的秘密。

  王捷教授说,原发性胆囊癌是肝外胆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发生肝脏直接浸润和肝门及淋巴结转移。多数病人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较差。胆囊腺癌是胆囊癌的一种,总体发病情况与胆囊癌相似。

   胆囊结石是高危因素

  王捷教授说,原发性胆囊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常合并胆囊结石。国内资料显示,有20%—82.6%的胆囊癌合并胆石症。作为一种常见病,胆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发症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临床上发现,慢性胆囊炎患者绝大多数有胆囊结石病史,与之相对应的是,几乎所有的胆囊结石患者均合并有胆囊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的发生率远高于无胆囊结石人群,胆囊癌的风险与胆囊结石的大小呈正相关。对直径大于3cm、病程达10—15年的胆囊结石,应高度提高警惕。此类病人应该定期随访,建议手术治疗。

  王捷教授说,多项调查研究及临床资料均显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越高罹患胆囊癌的可能性越大,在我国,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1.00:1.98,即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有研究认为,女性绝经年龄晚、行经时间长,可以导致内源性雌、孕激素的累计分泌增加。生育次数多,则导致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反复升高。在高雄、孕激素作用下,这些女性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王捷教授介绍,胆囊腺瘤样息肉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良性腺瘤会恶变,渐渐发展为浸润型癌,女性的发病率会更高。所以一般医生会建议,单发、无蒂、直径大于1厘米的胆囊腺瘤性息肉,应该尽早切除。

   高危人群可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

  王捷教授说,由于胆囊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症状常常掩盖在其他肝胆疾病中,现代影像技术又无法对胆囊壁较早期的病理改变加以明确辨别,使得不少人只注意到胆囊结石的诊断,而忽视了胆囊壁的病变,一旦有了明确症状、体征及胆囊壁明显形态学变化时,胆囊癌已到中晚期了。

  目前确诊的胆囊癌只有20%—30%的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包括早期胆囊癌以及部分局部浸润及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大部分中晚期胆囊癌只能作减瘤手术、胆道引流(内、外引流)手术、消化道短路手术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有部分中晚期胆囊癌患者什么手术方式都不能施行,只能给予药物、介入等治疗,或者尝试生物治疗,预后很差。

  由于医生们已经发现胆囊炎、胆囊结石与胆囊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够阻止胆囊结石的发生,所以,医生们建议,高危人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尽早进行胆囊切除术。如:年龄在55岁以上,病程超过5年的胆囊炎、胆石症病人;病程在10年以上、结石直径大于2CM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有直径大于1CM的胆囊腺瘤样息肉者;B超提示胆囊壁明显增厚、局限性增厚、不规则增厚或胆囊萎缩者;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前来找医生,进行动态监测,以利于胆囊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南方日报记者 欧旭江 通讯员 朱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