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戏剧节 此时“无声”胜有声(2)

09.10.2014  06:42

周元 摄

王小京 摄

李晏 摄

  (上接C08版)

  ■ 观剧报告

  这份观剧报告来自于新京报所邀请的多位剧评人、媒体人,以及观剧团读者,并依据剧目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列。

  95 《纸边人》(瑞士)

  原创的形式,贯彻得非常彻底,欢乐又深刻——交流的边界。灵感从魔术、喜剧甚至儿童剧而来,但不妨碍与严肃的戏剧、日常的悲剧进行对接。竟然把陈明昊从观众席里揪出来互动,结果他演得天衣无缝,结果他真的不是托儿,太神奇了。(吴琦 媒体人)

  90 《海鸥和别的鸟》(中国)

  最开始时略有不适,但之后却渐入佳境。如此间离的方式,却又如此精准和深入地进入角色内心。那只原著中没有的猫,和穿着粉红裙子的85岁中国儿艺老艺术家方掬芬出现在舞台上,都属意味深长的神来之笔。(王润 媒体人)

  90 《群鬼2.0》(中国)

  前半段细腻,后半段有些流于外化的表现手段,故事讲得不是特别圆。比如导演对患梅毒的儿子的处理,舞台上飞出二百来条内裤,这有点像孟京辉,用很外化的方式去给观众感官刺激,点燃观众的情绪。(查拉 剧评人)

  89 《北面》(法国)

  四位男演员“赤手空拳”带来了一场杂技表演,看得人心惊肉跳。在出众的肢体技术之外,还探讨了身体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些段落充满游戏感,有些段落极富诗意。(陈乱乱 媒体人)

  89 《苹果》(奥地利)

  全剧以苹果为意象,从亚当与夏娃的传说,一直讲述到乔布斯的创意与未来,剧场多媒体元素调动不失趣味,更以苹果仗、击中背投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名人与观众形成互动,掀起小高潮,虽缺少整体创意,但算是不错的一出小戏。(蘑菇 剧评人)

  89 《群众》(中国)

  该剧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环顾当下剧场中热火朝天的文化引进、外国剧目搬演,或是不厌其烦的科技实验、技术革新之时,《群众》却借助纪录剧场的形式,在剧场这个公共空间中完成了个性化的表达与分享。我感受到了其中某种个性、又不失审美的舞台语汇正在冲击着当下的剧场界限。(蘑菇 剧评人)

  88 《男人是如何精神崩溃的》(英国)

  这部戏有着动画片的夸张和滑稽,并非按部就班地讲故事,时不常会演飞了,飞太远了还有点不知所云,但依然有妙趣。演员的形体非常出色,充满黑色幽默和奇思妙想。(查拉 剧评人)

  87 《迷宫》(美国)

  以剧场空间里的五个实验站,完成了一个看似完整、通过重重提问启发观众反思人性的互动演出,但整个过程,更像是对于人性架设的另一座让人陌生又有些惶恐的迷宫,如果说起点是进场时以肯定答案作为唯一入场凭证的问题“你愿意代表人类来参加这个戏吗?”那么创作者似乎并未给予迷宫有效的出口,唯一的理解,这出口或在人类自身,抑或在异域他乡。(蘑菇 剧评人)

  86 《孤儿2.0》(中国)

  用肢体语言翻译《史记》版的赵氏孤儿,五个演员的肢体造型在个体表意、空间构图上,都有相当好的控制感和节奏感,全剧在开场前与结尾后,似乎想以“间离”的方式与观众对话。(蘑菇 剧评人)

  86 《女仆》(中国)

  三位形态各异的男演员演绎“女仆”,通过夸张荒诞的角色错位和丰富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去换位思考。剧中女仆常常在臆想的角色和自我真实身份中迷失挣扎,穿插其中的伴奏和歌曲容易令观众从故事引申到现实生活的迷茫。

  (云上城 新京报观剧团读者)

  86 《郑和的后代》(中国)

  关于“”的双重隐喻,题材很重,表现却轻盈。全剧没有常规的故事和对话,而是如回忆往事一般。导演好似魔术师极富想象力,调用了各种剧场手段,对于表演空间的运用也值得称道,唯一遗憾在于演员不够给力。(陈乱乱 媒体人)

  85 《善变的女人》(英国)

  极简的舞台,演员的身体成为最重要的媒介,她们利用一切身体可变化的材料来控制舞台,当四个女演员头戴射灯出现在观众面前时,还真有点库布里克《发条橙》的味道。只可惜戏还不够狠,不够极致,仅有的台词太过分散,结尾也太仓促,不足以表达女性被“歇斯底里症”折磨的灵魂。(蔡艺芸 导演、编剧)

  85 《兄弟连》(德国)

  《兄弟连》通过极简的、黑白光影的舞台风格,穿着白T恤牛仔裤的演员,稍带点舞蹈的肢体和写实的音效,以讲述者的方式,再现了战争中的年轻人面对死亡时的惊愕与创伤,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虽然内容多是生活而琐碎的,但却构成了成长在不同国家的他们,同样带着战时标签的童年。这种空间隔开,但同步呈现的舞台形式,那种人与人之间虽同命运却被强硬隔离的无力抗争之感,表现得切肤又深刻。

  (XIN 新京报观剧团读者)

  85 《相爱的人》(意大利)

  舞台空间的拓展,手持的灯光,美妙的音乐,明悲暗喜自由转化的表演,以及敏感极致的爱情主题,意大利的即兴喜剧令人惊喜。 (左撇子企鹅 新京报观剧团读者)

  81 《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中国)

  以影像、肢体、音乐多重剧场元素对话翟永明的诗歌原作,只可惜各个元素本身缺少个性,元素之间也缺乏创造性的结构,剧场成为了图解诗歌(或说致敬)的一种方式,不知是诗歌之幸、抑或剧场的失职。

  (蘑菇 剧评人)

  81 《PS:蒙太奇》(中国)

  李凝这部戏是片段式的,每段都是新闻事件,用的是很荒诞、搞笑的方式。戏里仍有李凝标志性的肢体和环境的元素,但其个人色彩越来越少。我也感觉李凝不像以前那么愤怒了,这种不愤怒可能观众看来有点不过瘾,但对创作者来说是件好事。(肖竞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