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联主席胡波潜心挖掘“香山文化”20余年

29.08.2014  10:19
最初选择中山胡波是奔着孙文学院的名头而来。在孙文学院任教期间,他主讲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秘书学、中国近代史等课程。

扎根中山20余载,胡波已经成为了“香山文化”研究的专家。王子威 摄

  1988年,年仅20余岁的胡波从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来到中山。本着对历史文化研究的热忱,参加了早期《香山报》举办的征文比赛,并以一篇《孙中山与英国》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因此被当时的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和孙中山研究会看中,加入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没想到,这篇开山之作竟成为胡波进入中山本土文化研究领域的“敲门砖”,开始了其漫长而辉煌的研究生涯。

个人史:立足中山,扎根现实,成为香山文化研究带头人

  最初选择中山,胡波是奔着中山大学孙文学院的名头而来。在孙文学院任教期间,他主讲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秘书学、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年轻的胡波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想要有更多的发展,首先要站稳讲台,其次要抢占学术高地”。为此,他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不断丰富自己的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上小有所成,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和奖励。

  刚一开始,胡波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孙中山研究、华侨史、商业史、文化史和心态史等多个领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关注心态史,撰写了系列心态史方面的理论文章,并从文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孙中山的活动、思想、个性。随着学问越做越深入,胡波发现研究孙中山就必须研究他生活的土壤,研究中山地方文化,并将范围拓展到与孙中山先生广泛联系的华侨社会等领域。

  他首创性地提出“香山文化”概念,给区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研究拓宽了新视角。通过举办香山文化学术研讨会、“香山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汇聚全国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研讨香山文化,打响香山文化品牌,掀起了研究香山文化的热潮;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背景,开展“中山发展模式”专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为中山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平台,参与海内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系列学术活动;以建立孙中山研究数据库为契机,开展“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的大型采访活动,为孙中山研究之研究提供鲜活的一手材料。总之,积极参与或主动开展各种纪念性、研究性和交流性的孙中山研究活动,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立足中山,扎根中山,了解和研究中山,成了胡波学习、生活、工作的主旨和乐趣。他说:“在中山这里,我仿佛发现了一座文化金矿,越研究下去越有新的收获,也热爱这块神奇的土地。”在研究香山文化中,胡波惊喜地发现,这里拥有大批华人华侨,孕育了大批文化名人,近现代史上许多辉煌的事件、人物,都与这块土地有关。他先后发掘出了300多个中山的历史文化名人,对香山的历史和文化、经济和人文、自然及社会等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扩大了中山在海内外的影响。

  20多年来,胡波发表或出版了不计其数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历史心理学》、《岭南文化与孙中山》、《思想人物与历史文化》、《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中山装》、《香山商帮》等影响甚广。除了潜心学术外,他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参与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商业博物馆”的建设和“海外中山人”“华侨与辛亥革命”“香水佳人”等电视记录片和故事片的策划和撰稿工作;当过广播电视主持人或特邀嘉宾,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积极探索和尝试将文化研究转化为文化产业,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看中山: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最难得的还是“希望留人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市的社会文化设施和研究氛围并不好。作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胡波见证了这20多年来中山社会一点一滴的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山的文化教育,才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他回忆道:“在硬件上,本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图书馆等机构逐步建立;在软件上,也开始重视招才引智,发展文化向外延伸触角;学术性的群团组织也得以发展繁荣,对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民修身行动、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对于中山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全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

  曾任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如今又是市社科联主席的他,站在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对中山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又有了新的理解。他坦言,想要培养和吸引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中山仍然需要扩大城市格局,搭建更大的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大平台、大事业、大世界,才能留住大师和高层次人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山的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也偏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领域,其原因在于中山目前的医院、学校发展水平都不错,吸引和留住了不少这方面的能人。”胡波解释:“首先,中山需要更大的创业平台、更大的发展规划、更大的研究课题,更大的实体经济项目,这样高端人才来了才有事做,才有发挥的机会,才有个人价值实现的可能。其次,除了资金补助以外,还应该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重视培养人才。

  “除了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以外,还得‘希望留人’”。在他看来,有机会、有挑战,才是人才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在工作上有攻坚克难的机会,才能够保持进取的状态,人才才能看得到未来,才能看到希望。“觉得自己的事业在一个地方已经触到‘天花板’,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会想着如何离开当下环境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胡波认为,盘活存量,审慎增量,激活能量,构建大平台,创造大事业,呈现新希望,是中山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