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高校教师不应是西方话语的传声筒

11.02.2015  12:4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正穹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 李正穹 吴楚)“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具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在授课中传递的正能量、建设性是占主流的,他们是埋头苦干、辛勤耕耘的‘沉默的绝大多数’。”2月 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说。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群体作为高校重要有机组成,其思想政治觉悟及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国青年网记者专门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等问题约访胡鞍钢,他欣然答应并表示,这一问题“很有深入谈一谈”的必要。

   胡鞍钢1985年开始从事国情研究,1996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授课。在他看来,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争夺领导权和话语权问题,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群 体而言,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把握“与中国兴盛同行”的政治方向和学术道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基于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创新,在自觉 自信中“传道授业解惑”。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缺乏学生吸引力的现象,胡鞍钢也提出“增加课程四个含金量”、“最好成为中国问题专家”、“思政课应聘任 最好老师主动担任”等建议。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