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即评即聘”备受我市教师关注

19.10.2015  13:12
此次改革中将允许中小学老师评正高级别,很多老师认为,要让“副高”、“正高”等等级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首先要解决评级与聘用制度的不合理。

  ●本报记者  杨敏

  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指导意见的落实推进,教师职称评定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国务院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位一线在岗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对此次改革的看法以及他们在职称评定中的多种诉求。

  一直以来,在基层一线从教的中小学教师,事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上升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了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不过,在这次改革中,中小学教师最高职称只能评到“副高”,职业发展面临“天花板”;由于科研、论文发表等障碍,一些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很难获得应有的职称和待遇……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得到改善。

  老师期待晋升渠道能疏通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基层一线的老师,通过7、8年时间就能够达到高级职称的水平,然而对于很多老师而言,评上高级之后可能会意味着就此止步。“一般小学老师拿到‘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后就基本到顶了,很难再评‘教授级’的正副高级职称了。”鸿都小学的饶小雯校长告诉记者,学校里除了一些新进的老师职称评级较低,有60%以上的老师都已经评为高级教师,但是能评上副高职称的,寥寥无几。客都小学赖艳娜老师则表示,虽然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但是身在民办学校现实中连评副高的资格都没有。究其原因,首先是副高对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另外并不是只需具备相关素质就能评上,往往还有名额限制。这种限制让很多老师止步高级,难以跨越副高的水平。

  公立学校里的评级和聘用制度的不合理是如今困扰很多年轻教师的问题。“我们还有十几个教师虽然评了高级职称,但是却一直因为学校没有名额,搁置了好久没有聘用。”我市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职称直接与待遇挂钩,如果仅仅是评上却未被聘用,让很多位“即评即聘”的老师感到不公平。此次改革中将允许中小学老师评正高级别,很多老师认为,要让“副高”、“正高”等等级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首先要解决评级与聘用制度的不合理。

  师德、专业技能将获重视

  而此次改革中,不仅在评价标准上对农村地区的教师进行倾斜,并且也将更加重视教师专业技能,注重师德,而不过分倾向于论文等学术研究,改革让很多农村老师看到希望。“写论文资料匮乏,更没有渠道发表,很多老师都有了倦怠感。”平远县某乡镇中学杨老师告诉记者,乡镇学校老师职称水平比城区的落后很多,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会更多更长。

  “很多的论文课题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适应,但是老师却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地为了评职称而做学术研究,并且苦苦地找人帮忙发表。”赖艳娜表示,改革后能够重视老师的专业技能,是对教学质量的推进。

  梅园新村幼儿园园长杨蔚玲表示:“对于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前教育老师而言,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且培训机会非常渺茫,因此评级也显得格外艰难。”很多老师在取得资格证之后就再也没有在职称上有任何的晋升动力。“如果能够更加注重老师的专业技能,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做学术研究,将能更好地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此次虽然不针对学前教育,但是也看到了教育改革中的方向。”

  此外,这次改革还涉及到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等指导意见,改革动真格,获得教师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