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会发言摘编
把握精神实质 决胜脱贫攻坚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刘永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需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第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为了彻底解决无产阶级贫困及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解决贫困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的必然性。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第三,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脱贫攻坚的统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扶贫领域改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以协调发展理念加强扶贫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整体脱贫能力提升,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要以共享发展理念确保扶贫成果惠民,让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宽扶贫思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四,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担当,又是对历代无数先贤和近代革命先烈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向往的回应,还为全人类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强烈的宗旨意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爱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二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四是坚持大扶贫格局,五是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六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决胜脱贫攻坚必须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期,乡村振兴已进入启动实施期,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我们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凝心聚力,确保决战决胜,为全面小康作出贡献。
脱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中央农办副主任 韩 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强调立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不能输的硬仗,必须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科学推动脱贫攻坚。科学推动脱贫攻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脱离实际的指标,不做超越实际的事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强调精准精准再精准,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到当前阶段,更是要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下足“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瞄准和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堡垒,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要进一步强化精准思维,在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强调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贫困地区的志气鼓舞起来了,自我发展能力成长起来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了,精神面貌昂扬起来了,才能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形成外部多元帮扶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共振,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脱贫贵在立志。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脱贫必须扶智。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经营能力,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硬制约。要通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保学控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是扶贫治本之策。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争当东西部扶贫协作排头兵
浙江省副省长 彭佳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亲自部署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下山移民等扶贫工程,亲力亲为抓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高水平抓好省内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把东西部扶贫协作摆在突出位置,把助推对口地区发展作为浙江分内的事来办,五级书记一起抓、全省上下齐心干,争当新时代东西部扶贫协作排头兵。
提高认识、提高站位,不断增强扶贫协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作出的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中央安排浙江结对帮扶支援四川、贵州、湖北、吉林、新疆、西藏、青海、重庆等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涉及31个市(州、地区)、101个县(市、区)。这是对浙江的充分信任和重大考验,必须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主动到对口地区进行高频次、全方位的沟通对接,全面准确了解对口地区所需所盼,有力推动了“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工作要求的落实。
精准聚焦、精准发力,确保扶贫协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对口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群众致贫因素和所需所求也各不相同,只有坚持缺什么就帮什么、需要什么就扶什么,才能不断提升扶贫协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对口地区贫困群众就业难问题,组织全省40余所高校、职校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动员120多家浙江企业到对口地区设立“扶贫车间”,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针对对口地区有资源却无技术的问题,组织科研院所到对口地区,帮助开发和深加工特色农产品。针对对口地区人才紧缺的问题,大规模开展“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驻村第一书记培训,努力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巩固和扩大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成果。东西部扶贫协作既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快脱贫、追赶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借助扶贫协作之势做好共赢发展文章。我们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深化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与对口地区的旅游、人文、金融合作,鼓励引导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到对口地区投资兴业,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园区。
用我所长、尽我所能,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点的扶贫协作新路子。市场优势、浙商优势是浙江最大的两个优势,发挥好这两大优势,才能彰显特色、形成亮点、蹚出新路。我们利用“浙洽会”“农博会”等展会、300多个“十城百店”网点和遍布全球的市场网络,大力拓展特色产品销售,今年以来帮助对口地区销售农特产品10万吨以上。鼓励浙商参与“万企帮万村”活动,设立扶贫产业投资资金。动员全省287个乡镇、194个村社和121家医院、268所学校与对口地区结对,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事迹。
坚决打赢硬仗中的硬仗
四川省副省长 尧斯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扶贫开发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作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的重要论断,把“三区三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硬仗中的硬仗来打,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度贫困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清晰指明了现阶段脱贫攻坚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川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区,都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彝区藏区帮扶力度,采取特殊举措,举全省之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指明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工作取向和科学方法。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实践中,我们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在目标标准上锁定“两不愁、三保障”,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工作重点上,聚焦补齐住房安全、产业就业、教育卫生等短板,确保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在整合力量上,统筹用好广东、浙江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以及省内对口帮扶、社会扶贫等各方资源,精准投向深度贫困地区最需要的环节,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了群众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具体工作中,我们在彝区藏区办好“农民夜校”,大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组织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宣讲。针对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探索创新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从事农村保洁等工作,树立“多干多得、早干先得”的良好导向,引导贫困群众在思想上愿意脱贫、行动上主动脱贫,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明天。
坚持把从严从实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保证了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在扶贫开发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脱贫攻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全面落实好严实要求,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堵塞漏洞,切实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江西省寻乌县委书记 柯岩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内容丰富,是指导我们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关于扶贫扶志的重要论述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体会尤其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明确扶贫开发一切要围绕人民福祉来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这些重要论述既来源于多年扶贫工作实践,又紧密联系了当前农村实际,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
脱贫攻坚关键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从当前实践看,有三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精神状态不振。个别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味“等靠要”,自我发展意愿不足。二是造血能力不足,以寻乌为例,全县有超过40%贫困群体是因造血能力不足导致的贫困。三是陈规陋习难改。一些农村仍然存在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容易致贫、返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寻乌县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以精神文化激励人。积极实施乡村文化重塑工程,打造“百村百节”“百姓舞台”等文化品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六星文明家庭”“清洁家庭”“光荣脱贫户”等系列创评活动,增强了群众的荣誉感、上进心。
以智力扶贫带动人。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雨露计划”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目前已经有5000多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累计投入了近6亿元,推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以乡风文明感染人。破除陈规陋习,开展了“四治”行动:治理铺张浪费、治理不孝老爱亲、治理赌博、治理迷信风,激发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让脱贫实效经得起检验
河南省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 蔡松涛
兰考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感悟最深的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落细,脱贫攻坚就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能取得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的脱贫实效。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在实践中也深刻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单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根本路径,更是通过脱贫攻坚转变干部作风、锤炼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具体实践中,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统揽,探索建立了党政负责同志负总责,四大班子齐上阵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力量上统揽,在行动实践上统揽,在项目谋划上统揽,使资金更加聚焦于脱贫攻坚。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明晰了实践路径。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具体实践中,我们探索建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专项扶贫方面,研究制定了12项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政策,对已脱贫户、未脱贫户、兜底户实行分类施策,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行业扶贫方面,实行台账化管理,推动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社会扶贫方面,建立了以“爱心美德公益超市”为平台,以“巧媳妇”工程、人居环境扶贫、助学扶贫为支撑的“1+3”社会扶贫模式,实现了精准爱心帮扶。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核心关键。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地区的贫困除了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制约外,更主要的还是干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干部的主动换取群众的互动,形成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合力攻坚格局。在实践中,我们提升基层组织力,建立“支部连支部”组织架构,带动提升农村党支部带贫致富的能力,开展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四面红旗村”评选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脱贫摘帽后,我们召开了稳定脱贫奔小康誓师大会,力争为全国贫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探路示范。
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艾四林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解决好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农民的贫困问题,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他强调,扶贫工作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些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式扶贫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小康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不能少,并强调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必须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凸显了我国反贫困实践的阶段性特征,深化了我们党对扶贫工作规律的认识。
从世界反贫困历史看,我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为全球反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消除贫困以及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等,实现人人充分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和共同奋斗目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强调,要共建这样的共同体,就得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坚持各国一起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