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揽星造月”,镇雄脱贫致富之路初露端倪
乌蒙山深处,与黔西北毕节市紧紧相拥的滇东北镇雄县,历史上与滇西的腾冲共享“金腾越、银镇雄”的美誉。但是,大部分东莞人,真正认识镇雄县始于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总体印象无外乎:革命老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
今年,作为东莞市对口帮扶昭通市的六个县(区)中唯一亟须脱贫摘帽的县,镇雄县在就业、产业、 教育、健康、易地扶贫搬迁等领域,开展了查缺补漏专项行动,一个短板一个短板地补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清零。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脱贫看镇雄。透过脱贫攻坚决胜年中一项项的补漏行动,镇雄的发展谋划并不止于“脱贫”二字,在镇雄县城、各乡镇,一场可持续性的脱贫致富的蓝图正在悄然绘就……
▲图为昭通市镇雄县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
谋划脱贫致富蓝图
6月22日上午,东莞挂职干部、镇雄县委常委、副县长张伟华驱车20分钟,再次来到了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园建设工地。工地上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几十台挖机、铲车、运土车正在加紧施工。
▲图为昭通市镇雄县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园建设工地。
“记得合理安排工人施工,留意天气变化,虽然任务很紧,但安全生产是前提。”来到施工现场后,张伟华并没有向施工方询问施工进度,而是反复提醒施工方注意安全生产。
对此,张伟华向记者解释说,这些项目,东莞驻镇雄工作队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起,就一直参与跟进,施工进度,工作队干部早已了然于心,年内完成产业园交付一定没问题。张伟华以产业园项目地为基点,围绕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详细地讲解了镇雄县城区域脱贫攻坚的布局谋划。
▲图为昭通市镇雄县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园建设工地。
“紧邻产业园南面已建成的那些高楼,是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里面住着1万多人从各乡镇安置于此的贫困户,安置点两公里处是新建成的县人民医院,安置点的北面是专门为安置点贫困户子女建的九年制学校;产业园西面马上就要建成的是镇雄县委县政府斥资筹建的职业技术学校今年下半年就开始招生,办学规模达8000多人。”站在产业园的奠基地,张伟华环顾四周,一一地讲解着周边的各个项目。
记者结合张伟华的讲解,以及镇雄县城近三年来的脱贫攻坚建设项目发现。当前,虽然镇雄县是东莞对口帮扶昭通六个县(区)中唯一一个没有脱贫摘帽的县,但在脱贫致富的谋划上,却是思路最为清晰的县(区)之一。
镇雄县是云南的人口第一大县,全县人口多达170多万。截至2020年年初,镇雄仍有101个贫困村未出列,12.23万人口未脱贫。未脱贫出列贫困村、未脱贫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8%、4.6%,占全省的23.54%、27.7%,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了镇雄县脱贫攻坚中的难点、堵点。
▲图为昭通市镇雄县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
“人口多,是镇雄脱贫攻坚工作中最被动的一个点,但这也是镇雄最大的优势,如何解放这些劳动力,通过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了整个镇雄县脱贫攻坚的核心。为此,镇雄县和东莞驻镇雄工作队以易地搬迁为切入点,开始进行了这场布局。”张伟华说,贫困户完成搬迁后,无地可种,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解绑,在此前提下镇雄县与东莞进一步加强了劳务协作,不仅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东莞企业也纷纷在安置点开设扶贫车间。
打造现代产业“月亮”
▲图为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
“青壮年劳动力到东莞就业、学习技术,留守的妇女们则就地在扶贫车间就业,而这也仅是一个过渡期。”张伟华说,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后,镇雄县和东莞便携手斥资投建了产业园、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今年两个项目将陆续开始运转,如产业园刚开建就有东莞的大型企业认购了其中1/4的厂房,一些在镇雄开设了安置点扶贫车间的东莞企业也纷纷抛出落户意向。项目建成后,产业园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安置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能向全县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
张伟华介绍说,产业园全面激活后,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些技术工人从哪来?一方面是已经在东莞务工的人员将技术带回来,另一方面就是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产业园即是学校学生的承接地,也是学校的实践基地,而产业园内的企业大部分又是东莞企业,这样东莞和镇雄也形成了劳务输出和产业上的深度双向互动。
▲图为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
实际上,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带的立体式配置,仅是镇雄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点。顺着这个点“顺藤摸瓜”,该县的脱贫攻坚谋划愈加清晰。
在大地易地搬迁点南面2公里处,正是镇雄县新建不久的县人民医院。以医院为几何中心的半径2公里范围内,大地、鲁家院子、呢噜坪等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有序座落,在鲁家院子易地搬迁点附近200米处的70亩建设用地上,东莞市豪亿镇雄县民心光电科技、宏胜服饰、宝涛服饰三家公司的厂房建设也已初现雏形。而仅邻三家企业建设用地旁,一条通往镇雄县中心区和高速入口的快速公路也正在架桥建设。
“从学校到医院,再到住房安置、就业和交通,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来,东莞与镇雄携手,以安置点为抓手,在镇雄县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区。”张伟华说。
形成特色脱贫“星星”
如果说镇雄县城区域的脱贫攻坚举措在镇雄的整盘谋划中就好比一个“月亮”的话,而各个乡镇村的“一村一品”就好比“星星”,点亮了各个贫困村的脱贫之路。
▲图为昭通市镇雄县银厂村村民种植方竹。
2018年,赤水源镇积极争取到了退耕还林、陡坡生态治理项目。位于赤水河源头的银厂村按照规划,采取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面在赤水河流域推行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方竹种植,规划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
在这个过程中,银厂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方竹种植的组织引领作用,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方竹种植协议,明确土地权属和种植收益依然属于村民,在全村大力宣讲政策讲解产业发展思路和脱贫攻坚规划,与村民算好了种植传统农作物与竹子的经济账、生态账和远景账,并及时兑现了退耕还林和陡坡生态治理政策的补助资金。一时间,村民们踊跃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全村掀起了方竹种植热潮,村民们按技术指导,退去了一半的农作物,在田地间套种方竹。
方竹的成长期约在3至5年,到2021年底,银厂村就能初步形成产业效应,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还解绑了村中的劳动力,让农户多了一条致富渠道,最为关键的是,退耕还林种植方竹后还能有效地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痛疾。
如果说银厂村的方竹特色产业还是一个将来时,那么,位于泼机镇龙王山的“云栗”产业则是实实在在的进行时。
泼机镇充分发挥龙王山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的优势。将种植出来的板栗取名为“云栗”,即“云端之上的好板栗”。每年,板栗被采摘下来后,便会将其制作成包装食品后销往市场。2016年,龙王山第一批“云栗”正式上市,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一些村民将家中土地流转给种植板栗,不仅每年每亩能收到300元的土地流转金,同时能在“云栗”种植基地工作,家中的剩余劳动力还能外出务工,“一举三得”,使得“云栗”产业有效地带领周边乡镇的8000多乡亲脱贫致富。
资料显示,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镇雄县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推动蜂蜜、板栗、茶叶、中药材、肉牛等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目前已初步培育出“云笋”“云栗”“白茶”“乌金猪”“乌蒙云蜜”“乌米核桃”等优质产品。如肉牛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上,镇雄全县有肉牛规模养殖场183个,2020年计划出栏肉牛6.58万头,带动3.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净增收800元。成功引进民泰、佑康等东部生猪养殖企业,提升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品牌,2020年出栏超100万头,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为东西部扶贫消费丰富了路径。
全媒体记者 王子玺 冯灿宇/文 记者 郑琳东 图/视频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