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身向振兴那畔行

29.01.2019  10:21

 

 

  三年过去,广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结硕果,新一轮脱贫攻坚再出发。一程又一程,小胜到大胜,南粤山乡一直在努力奔跑,追逐振兴梦圆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等地

  三年时间可以做什么?

  种下的桑树能结果,仔猪出栏了五六拨。

  三年,能让一条村脱贫脱困,能让乡亲们的脸上重新泛起笑容。

  从2016年起,广东省连续三年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计划,2000多名第一书记带领群众撸起袖子苦干实干,乡野田间迎来历史未有之巨变。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习近平总书记的2019年新年贺词里话语千钧,背后是共产党人尽锐出战、卓绝奋斗的结果。整体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年过去,广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结硕果,新一年脱贫攻坚战斗再出发。

  2020年农村全面脱贫胜利在望,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

  一程又一程,小胜到大胜,南粤山乡一直在努力奔跑,追逐振兴梦圆。

  千村千面

  民房还是那些民房,古树还是那株古树,连村口的老城墙都还保留着岁月雕琢的痕迹。而位于英德市浛洸镇的鱼咀村,却不再是过去的那个田园将芜的角落。

  在对口单位和社会企业帮扶下,村里的特色种养产业兴旺起来,古码头、古碑和古街铺等古迹修旧如旧,以“旅游扶贫”的思路,打造文旅项目。三年间,这样的改造“让农村更像农村”,也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三四倍,村庄在收入方面实现全脱贫。

  相比之下,罗定市华石镇三屋村变化更为“显性”。这是个丘陵地貌、日照充足的边远山村,三年里村里村外的断头路全部打通,黄泥路实现硬底化,老旧危房得到改造。放眼山野上,昔日的荒地变桑田,成片的太阳能电池铺设开来,“光伏扶贫”预计每年收益达到30万元以上。

  乡村的发展不仅要通马路,还要通网络。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波溪村推进“电商扶贫”,村民在农村电商公司参股,贫困户可以优先招收为员工,网络为山村打开了大视野。村民不用囤货、不用占地,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麻叶、手工棉被等特色产品,以“互联网+”模式劳动致富。

  全省各地的贫困村根据自身禀赋和客观条件,找到脱贫攻坚的科学路子,打造千村千面的发展格局。放眼全省,这样的特色扶贫各显神通,也收到了切实的成效。

  根据省扶贫办的统计,广东省自2016年推进精准脱贫攻坚以来,至2018年底,全省预累计150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4.54%降至0.3%以下,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高到9600多元。

  如今,广东以此为新起点,又启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接续奋斗。省扶贫办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全省2019年底的目标,是实现95%以上的相对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90%以上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奔康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广东扶贫工作经过“三年合力攻坚”,进入了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的阶段。省扶贫办介绍,2018至2020年的扶贫工作,将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着力健全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提高带贫益贫能力;还将修订《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谋划脱贫攻坚2020年任务完成后扶贫开发战略思路。

  南粤山乡的梦想,起于脱贫不止于脱贫。

  南雄市珠玑镇角湾村位于山区,2016年1月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全村373户中有39户相对贫困户。省商务厅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后,启动以“三引进村”为支撑的立体综合性扶贫模式,引林进村、引游进村、引商进村。多项并举的措施带来显著收益,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出列,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每年2600元上升到约20万元,更重要的是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角湾村,困扰环境的垃圾问题已经解决,村党总支修建的文体广场,连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村晚”和篮球赛“村运”。村里环境好了,有利于吸引外出年轻人和乡贤回来支持家乡发展,乡村振兴的愿景更近了。

  2018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印发,对我省乡村振兴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省扶贫办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接下来的两年,从机制设计和工作推进上,省里将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重大问题调研,完善扶贫开发制度体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新机制,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驻村接力

  脱贫攻坚战,从打赢到打好。山乡的中国梦,从脱贫到振兴。

  这是一个砥砺奋斗的过程,需要坚忍不拔的队伍,一届接着一届干。

  《南方》杂志从广东省扶贫办获悉,这三年间,全省扶贫工作共派出驻镇(街道)工作组1112个,驻村第一书记2277名,驻村工作队1.2万个,驻镇村工作队员4.4万人,对贫困人口比较多的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他们筑起了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他们是这山乡巨变的“执笔人”。今年,许多第一书记将圆满完成三年驻村任务。

  南雄市珠玑镇中站村第一书记张剑峰说,临近告别村庄,对父老乡亲还有许多放不下的牵挂。潮州市住建局驻潮安区文祠镇赤水村第一书记林晓丹是个80后母亲,这三年为村里喝上干净水、安装治安监控,没少“跑腿”“要钱”“讨政策”,经年间女儿都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驻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第一书记张雪凡坦言,驻村三年有苦有乐,有努力就有回报,见证了连樟村从贫困落后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让他深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特别提到连樟村,我们一起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收看直播,那个冬夜虽然寒冷,大家心里是暖融融的,深受鼓舞。”张雪凡说,“接下来的两年,如有新同志过来接任,建议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主动接好接力棒。如确因工作需要,我可以选择留下来,继续驻村工作。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第一书记为乡村夯实党的领导,带来政策和技术,发挥了‘头雁’的作用。”驻村干部建议,应该为基层一线的扶贫同志建立容错机制,让他们放手干、放心干;另一方面要把一线作为锻炼干部、成就干部的大舞台,鼓励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乡村一线来。

  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探索出宝贵的基层经验和实践成果。

  扶贫攻坚工作不停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振兴那畔行。

  新一轮山乡巨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