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埔村一青年离世 捐献眼角膜助他人重获光明

15.07.2016  14:38

    还有一个月,小楼镇腊埔村的阿瑞就满20岁,但他等不来这个日子。7月2日20时许,在家人的陪伴下,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4年的阿瑞在家中离世。按照阿瑞和家人的意愿,离世后,阿瑞捐出了他的一双眼角膜。移植手术已于近日开展,他的眼角膜已帮助一名患者重获光明。

    6岁被确诊患上肌肉萎缩症 在父亲陪伴下坚持读完高二

    阿瑞的家在增城小楼镇腊埔村罗坑自然村,家庭并不富裕。2002年,6岁的阿瑞开始表现得跟其他孩子有点“不一样”。“不太活泼,走起路来经常摔倒,后来需要别人扶着才能走路。”后来,父母带着阿瑞到广州儿童医院就医,阿瑞被确诊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肌肉萎缩症”。据悉,它是一种遗传性骨骼肌变性疾病,病理上以骨骼肌纤维变性、坏死为主要特点,患者一般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发展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并最终累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目前,该病在医学界仍没有治愈的方法,患者多于4—5岁发病,20岁左右死亡。

    “当时医生就说这病没法根治,只能延缓。”阿瑞的父亲张彩华说。在随后的14年里,张彩华几乎放下了手头上的所有工作,担负起了照顾儿子起居生活的责任,生活主要由家中的农业收入和妻子外出打零工挣取的工资支撑。

    尽管身患绝症,但阿瑞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2011年,阿瑞考上派潭中学,由于距离家较远,他选择寄宿在学校。为了照顾儿子,张彩华也来到派潭。考虑到阿瑞的特殊情况,学校把阿瑞安排到教学楼一楼的班级上课,还专门为张彩华安排了一间房间,方便他照顾阿瑞的日常起居。

    “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很少哭,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成绩一直不错,升高中时,他的成绩排在全校毕业生的前20名。如果没有得这个病,他应该比我还要高,现在可能已经是一个准大三学生,再过一年,就该为找工作的事情发愁了。”张彩华说。

    已有一人接受移植重获光明

    2013年,高二学年结束后,由于身体原因,阿瑞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休养。

    回家后,阿瑞的情况日渐恶化。眼看着儿子受病痛的折磨,张彩华和家人们一筹莫展。在儿子生命进入倒计时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彩华看到了中央电视台一则关于器官捐献的公益广告。受此启发,张彩华提出了在儿子离世后捐出儿子一双眼角膜的建议。“我觉得电视里说得很对,人死后火化了也就没了,把还有用的器官捐出去还可以帮助到别人。这么多年的困难让我们一家对别人的难处深有感受。如果阿瑞能帮到别人,也算是阿瑞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对社会这十几年的资助表达的感谢。”张彩华说。

    刚开始时,妻子和其他家人对张彩华的这个提议都感到惊讶,后来才慢慢接受了。今年6月,通过增城红十字会的牵线,张彩华联系到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商议儿子的器官捐赠事宜,并最终达成捐赠协议。7月2日晚,阿瑞不幸离世。当晚,张彩华在捐赠协议书上签字,眼角膜摘取手术也在当晚完成。“我最大的希望就是移植手术能尽快进行,尽快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也希望通过受捐人的眼睛,代我的儿子继续看世界。”张彩华说。

    张彩华的愿望已于近日实现。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医生曾锦荣说,目前,阿瑞捐献的眼角膜已找到两名需求患者,其中一名患者已接受移植手术,使用了阿瑞捐献的一个眼角膜。

    增城红十字会专职干部陈青梅说,阿瑞的眼角膜捐献是增城红十字会接到的首例眼角膜捐献案例。目前,器官捐赠在国内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增城而言,近年来也有多起器官捐赠案例,如去年6月,60多岁的杨朝富、李春花夫妇成为了增城首例成功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但由于受人们观念影响,器官捐赠工作仍遇到一定的阻碍。对于阿瑞一家的决定,她十分敬佩。同时,她呼吁社会关注和支持器官捐赠工作,如需咨询,可致电增城红十字会(电话:020—32855192)。此外,眼角膜捐献事宜可关注眼角膜捐献网(网址:http://www.gdeyebank.org)。

    记者李雯洁,通讯员吴琨、朱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