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便宜自住房摇号 中签量是房源6倍
6月28日,自住房项目金隅汇星苑的选房区,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为申购家庭答疑解惑。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新京报讯 昨天上午,北京目前为止最便宜的自住房项目当代采育满庭春公开摇号,摇出8892户“中签”家庭。本月26日起,该项目将启动正式选房。
位于大兴区采育镇的满庭春项目,销售均价9500元/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北京最便宜的自住房项目。
昨日上午,通过现场随机摇号,从21626户优先家庭中摇取出8892户申购家庭,摇取数量为1482套房源的6倍。这也创下了北京自住房摇号以来摇取家庭数与房源数的比例新高。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该项目位置较偏,因此要留足备选家庭有关。不过开发商方面的负责人在现场表示,这与近期一些媒体报道的自住房“弃购潮”无关,主要是让更多的家庭都能参与到自住房摇号选房的流程中。
这位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于本月26日、27日、28日、30日、31日共五天,组织中签家庭选房。
■ 追问
到昨天为止,北京已有2个自住房项目进行了选房。其中汇星苑项目,有18%的中签家庭放弃选房;位置偏远一些的悦都汇则有六成以上中签家庭弃选。这么高的弃选比例正常吗?什么原因导致中签家庭弃选?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市住建委、自住房项目开发商以及购房者。
1 自住房出现了“弃购潮”吗?
从汇星苑项目中签比例是房源数的2倍,到满庭春项目中签量是房源量的6倍,网上热议,这是因为北京首批自住房出现弃购潮。
对此,市住建委相关人士介绍,自住房出现的不是弃购,而是弃选。自住房采取公开摇号配售的方式,摇取中签家庭。这些家庭根据摇号的顺序,依次选房。考虑到部分中签家庭在选房阶段可能放弃,自住房的摇号会根据每个项目实际情况,设定中签比例。位置好一些的汇星苑,中签比例是房源数量的2倍。而位置偏远一些的悦都汇则设定为房源数量的4倍。
“选房过程中,一些家庭放弃了,叫‘弃选’。他放弃后,有家庭递补选房,而不是自住房没卖出去的‘弃购’。”这位人士说。
2 弃选对自住房销售有影响吗?
有媒体称,针对“自住房弃购潮”,近日北京市住建委紧急召集由企业、市场人士参加的会议,听取意见建议,但目前,会议尚未有结论做出。实际上,新京报记者也参加了这场座谈会,会议结论是自住房出现弃选是正常现象。自住房项目的几个开发商座谈会上也表示,并不认为自住房弃选成问题。
目前,自住房项目分为优先家庭和非优先家庭进行摇号,由于房源数量太少,每次摇号都仅针对优先家庭。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让非优先家庭也参加申购,一个自住房项目必定一天内全被抢光。
“不管有没有弃选,重要的是这些自住房房源最终都分配给了申购家庭。弃选家庭只有等下一次机会了。”专家表示。
3 自住房真比周边商品房便宜吗?
有媒体称,在北京东坝、大兴等地区,已经陆续出现同区域商品住房开盘定价低于自住房的情况,并称这是造成自住房弃购的原因。
按照自住房有关规定,自住房定价须比商品房便宜3成,这是在供地时就决定的。目前选房的几个项目,是在去年下半年,参照当时商品房价格下浮来定的,最高的甚至下浮了50%。
如果说近期开盘的商品房定价低于自住房,也就意味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商品房价格已经下降了30%以上。而这与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明显不符。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的自住房项目周边,即便是某些楼龄太老、全北朝向等特殊原因的二手房价格略低,也只是个别现象。
4 弃选原因有哪些?
金隅汇星苑在选房结束后,开发商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弃选家庭进行了调查。统计显示,8成家庭弃选是因为经济原因,简单来说,就是“钱不够”。
而悦都汇项目的开发商则对1632户弃选家庭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其中,大部分家庭因该项目位置远、交通不便所以放弃,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但实际上,一个自住房项目启动申购时,该项目的地理位置、交通、配套、价格等情况都已经公示,可以说,“位置远、交通不便”这些因素,申购家庭在申购前就已经知道。
而且,记者注意到,悦都汇项目调查数据显示,弃选的第二大原因里,近14%的家庭称“未考虑马上购房”。
为何不打算购房还申购?记者采访部分购房者了解到,“打酱油”、“凑热闹”是主要原因。“我工作在北四环,悦都汇在南六环,上班太不方便,所以压根就没想买。”申购者王明(化名)是悦都汇项目的前100名中签家庭,但他直言就没有考虑过购买。至于申购原因,王明说,反正也不费事,在网上点一下就可以,所以就“凑凑热闹”了。
5 弃选会有惩罚吗?
专家认为,申购家庭“凑热闹”和自住房申购的规定也有关系。北京规定,只要在一个自住房项目现场提交过资料,如果家庭情况无改变,申请其他项目时就不用再次提交。
数十名网友接受有关调查时认为,自住房项目应该设置保证金制度,减少凑热闹参加摇号又弃选的。另有数十人建议,应设定多次弃选后,暂停摇号资格一段时间。
对此,市住建委相关人士表示,随意修改摇号规则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问题,因此对于修改规则还是会抱着谨慎的态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马力